文/邵晓峰 编辑/陈桂湖
编者按>>>
丰富多彩的宋代家具在“案”这一形式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画案、书案、翘头案、织物案、供案、棋案等,可谓精彩纷呈。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生活的充实、诗意和雅致的情怀。本期文章中,邵晓峰老师从古画中为我们遴选、分类,把宋代的案梳理清楚,呈现于读者眼前。
人物名片>>>
邵晓峰,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的“首届江苏青年社科英才”、江苏省政府“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学术领军人才。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江苏省青联常委、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社科联理事、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大学中华图像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导,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宋代及以后,桌在趋于实用的过程中,与案逐渐发生了分野。桌的实用功能越大,其陈设功能就越低。相反,案的实用功能降低了,其陈设功能则增加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相对也较高。
宋代之前,古人以席地而坐为主,故承具相应也较矮,如北宋欧阳修等撰写的《新唐书》载节度使的礼案“高尺有二寸,方八尺”,其特征是大而矮。到了宋代,不少案在高度上和高脚桌已并无太大区别,譬如南宋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卷十中所说“而其墓以钱塘江为水,以越秦望山为案,可谓雄矣”中的“案”就不会矮,因为缺乏高度是无法使人产生雄伟的感觉的。
宋代及以后,桌在趋于实用的过程中,与案逐渐发生了分野。桌的实用功能变大,其陈设功能就越低,相反,案的实用功能降低了,其陈设功能则增加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相对也比较高。
四类宋代的案及其特征
鉴于这一时期案的种类较多,而且与桌、几、台等承具有着密切而复杂的联系,今人对它们名称的使用也比较混乱。为便于分类研究,我们将宋代的案主要分为四类:
一是箱型结构(包括托泥结构)的承具。这类案继承了唐代案的箱型结构特征,厚重而费料,但承面下的开光各有不同变化。其形象主要见于绘画,如北宋佚名《文会图》(传为宋徽宗赵佶所画,但更可能是北宋画院画家的作品,见图1)、北宋李公麟《高会习琴图》、江苏淮安杨庙北宋墓壁画、山西汾阳金墓壁画(柜案)、宋佚名《西园雅集图》、宋佚名《夜宴图》(2件)、南宋佚名《春宴图》(有方案与双拼式大食案)、南宋马和之《女孝经图》、南宋佚名《南唐文会图》等画中均有对这种案的描绘。
图1 北宋 佚名《文会图》中的大食案也有不少案具备桌的特征,例如四足位于承面的四角,足与足之间的空间十分通透,已无箱板式特征,但是由于足下带托泥,我们仍将其纳入案来进行讨论。譬如,北宋王诜《绣栊晓镜图》、北宋李公麟《高会习琴图》、宋佚名《博古图》、宋佚名《十八学士图》、南宋萧照《中兴瑞应图》(象棋案)、南宋刘松年《宫女刺绣图》、南宋马远《西园雅集图》、南宋苏汉臣《妆靓仕女图》、南宋西金居士《十六罗汉像其二》、南宋佚名《盥手观花图》等画中均刻画了这种案。在此基础上,还出现了束腰托泥式案,其形象可见于北宋张训礼《围炉博古图》、南宋佚名《六尊者像》、宋佚名《十八学士图》(嵌大理石书案)、宋佚名《梧阴清暇图》、南宋刘宋年《蓬壶仙侣图》等画中。这种案在对承面、束腰、足三者之间结构关系的处理对于后世束腰桌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是案足离承面四角较远的承具。这是明清以来形成的比较共识的概念。其形象可见于南宋佚名《六尊者像》、北宋佚名《闸口盘车图》、宋佚名《十八学士图》(花案)、南宋李嵩《听阮图》、南宋刘松年《博古图》、南宋马公显《药山李翱问答图》(石案,见图2)、南宋牟益《捣衣图》(石案)、南宋钱选《鉴古图》、南宋佚名《松下闲吟图》等画中。
图2 南宋 马公显《药山李翱问答图》中的石案 图2 南宋 马公显《药山李翱问答图》中的石案线描图三是有织物自承面垂至(或近于)地面的承具。因织物遮挡之故,承具的实际结构(如足与承面四角的近远关系)难以知晓,故织物在装饰承具时体现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使得承具更为统一、庄重。由于它在宗教与政治礼仪上地位重要、用途广泛,所以这类案留下的形象最多,甚至对今天许多会议室的会议桌装饰与陈设也影响深远。其形象可见于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妙法莲花经·如来说法图》、北宋佚名《水月观音像》(图3)、北京门头沟斋堂村辽墓壁画《孝悌故事》、北宋佚名《菩萨像》、北宋画像砖《妇女烹茶图》、北宋李公麟(传)《孝经图》、北宋佚名《报父母恩重经变图》、北宋佚名《妙法莲华经变图》、北宋佚名《十一面观音菩萨坐像》、河南洛宁北宋乐重进石棺画像《赏乐图》、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插图、宋《十王图》(日本和泉市藏)、宋《重修政和证类备用本草》插图《解盐图》、宋代敦煌《地藏十王》(法国巴黎格梅博物馆藏)、河南温县宋墓出土砖雕《庖厨图》、宋佚名《十六尊者》(圆案)、宋佚名《十王经赞图卷》、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写本《佛说宝雨经卷第十》、山西长子石哲金墓壁画《丁兰图》、西夏汉文版画《注清凉心要》插图、西夏刻印西夏文《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卷首《译经图》、南宋高宗书《孝经图》(办公案与车载食案)、南宋金处士《十王图》、四川泸县南宋墓石刻、南宋时大理国《张胜温画卷》(数量较多)、南宋佚名《歌乐图》(见图4)等画中。
图3 北宋 佚名《水月观音像》中的织物案 图4 南宋 佚名《歌乐图》的织物案四是具有矮足、近于托盘的承具。这类承具之所以称为案,是延续汉代以来的说法(譬如《后汉书·逸民传·梁鸿》中“举案齐眉”的“案”就是一种矮足托盘),但是它与前三种案在使用上有着本质区别,在当时已不多见,辽胡環《卓歇图》、南宋佚名《白莲社图》中对这种案进行了描绘。
美丽实用的翘头案和书案
在宋代的案中,还有一种两端有翘头的案被后人称为翘头案。案的翘头部分不但可使案产生视觉上优美的线性变化,而且有实际使用功能。宋代翘头案也留下了不少图像资料。它最多是用于祭祀、供奉,故也被称为供案。南宋高宗书《孝经图》中就描绘了数量较多的翘头供案(有两种形式),南宋佚名《六尊者像》(见图5,关于此画的南宋属性,参见邵晓峰《从家具看<六尊者像>的断代》,《民族艺术》2011年第4期,第95~102页)中也刻画了装饰精美的翘头供案。其次是用于办公、审案,如宋佚名《十王经赞图卷》中的翘头案,北宋佚名《闸口盘车图》中则描绘了一位官员坐在翘头案后办公。
图5 北宋 佚名《六尊者像》中的翘头案 图5 北宋 佚名《六尊者像》中的翘头案线描图再者是书案,文人用于欣赏书画手卷。其翘头较小,不太夸张,现出温和肃静的特征。古时观赏《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这类手卷式的绘画颇有讲究,最好就是放在这种翘头案上看。在翘头案上欣赏时,卷轴走到案子两头就停住了,手卷不会掉下去。其图像可见于南宋钱选《鉴古图》中的长翘头案。翘头案两头翘起来的部分也有高低程度上大小的差别:大者如南宋佚名《六尊者像》中的翘头案等,小者如《宋人写梅花诗意图》中的曲栅足翘头画案等。宋代文人对生活的精致追求由此可见一斑。
图6 南宋 萧照《中兴瑞应图》中的棋案 图6 南宋 萧照《中兴瑞应图》中的棋案线描图宋代案在功能上呈现出多样性,如画案、供案、书案、棋案、柜案、食案、花案和办公案等,堪称形形色色。譬如,宋佚名《十八学士图》、宋佚名《西园雅集图》和南宋马远《西园雅集图》中绘有宽大的画案,北宋佚名《文会图》中的案则是一种超大型食案。南宋萧照《中兴瑞应图》还描绘了象棋案(图6),宋代产生并发展了象棋,专用象棋案也应运而生,由画中棋盘上格子的组合与棋子的摆放可知当时的象棋与如今十分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