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知识 >> 斗彩:一个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知识 >> 斗彩:一个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

斗彩:一个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

作者:佚名      收藏知识编辑:admin     
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 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 清雍正 斗彩芝仙贺寿图盘一对 清雍正 斗彩芝仙贺寿图盘一对 清乾隆 斗彩“宝相花卉纹”葵式三足盘 清乾隆 斗彩“宝相花卉纹”葵式三足盘

  釉下紧贴胎体幽艳浓丽的青花,透过洁白的釉面所闪耀的迷人光彩,与釉上绚丽灿烂的彩绘遥相辉映、争奇斗妍——成化斗彩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工艺,令历代鉴赏家赞叹不已,受到行家的热衷与追捧,并促成一个又一个的天价成交。

  其实,人们追逐成化斗彩瓷器,并非仅仅只是停留在天价成交所带来的震撼,更多的是人们对于这种瓷器背后那个皇帝的故事和对成化斗彩瓷器本身难以割舍的情结。

  文_舒曼

  自从刘益谦花2.8亿港元在香港苏富比拍下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之后,市场便掀起了一股对于斗彩瓷器的热潮。这一价格与十年前在英国上拍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价格逼近。当年,这件创下中国瓷器拍卖纪录的元青花的成交价为2.3亿元人民币。

  对于素来出手豪阔的刘益谦来说,2.8亿元拍下成化斗彩鸡缸杯并不令人意外。更令人好奇的反而是这件口径8厘米的酒杯缘何具有如此高昂的价值?究竟什么是斗彩?它为什么能够在众多瓷器中成为最受关注的品种之一呢?

  明代成化时期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鼎盛期,古玩界有句话叫“明看成化,清看雍正”,说得就是成化瓷器在明朝各代瓷器当中是最拔尖的。2.8亿港元天价鸡缸杯的各种事件和热议随着时间流逝趋于平淡,而成化斗彩瓷器则一直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实际上,人们对于成化斗彩瓷器的热衷与追捧,并非仅仅只是停留在天价成交所带来的震撼,更多的还是对于成化斗彩瓷器本身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成化瓷器的精美,与明代朱见深皇帝有关。或许正是由于成化皇帝性格懦弱,导致那个时代的官窑瓷器有一种独特的淡雅之感,这种特殊的美学品位已经逐步被后世所认同。因而在去年成化斗彩鸡缸杯特展上,也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名称——“朱见深的世界,一位中国皇帝的一生及其时代”。

  在著名的,流传颇为广泛的《明朝那些事儿》书里,关于朱见深故事的开始是这样的,原文如下:“天顺八年(1464)正月,明英宗朱祁镇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终年三十八岁,太子朱见深继位,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朝代就此拉开序幕。”

  在276年明代历史上,明宪宗朱见深往往被认为是一个“不合格的皇帝”。与其先辈甚至子嗣相比,他都显得懦弱而无所作为。但也有史学家指出,他的一些优秀特质被人们所忽略了,比如至情至孝、喜好读书、热爱艺术、宽恕而近乎无为而治。在他所统治的成化年间,社会与文化艺术领域中的诸多变化,推动明朝社会“从前期严肃冷酷到后期自由奔放的转型”。

  朱见深的即位可以说是中国御窑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在他治下,景德镇御窑厂成为了唯一的御窑,垄断了御器生产。皇帝的支持促成了各地制瓷技术和工匠向景德镇的汇集,当地瓷器质量由此飞速提升,推动成化时期的瓷器制造达到了顶峰,诞生了著名的成化青花和成化斗彩。

  明朝历史前后呈现出截然的反差,前期的严肃冷酷到后期的自由奔放,令人印象深刻。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相信,导致这种转变的诸多关键因素,正是发生在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中叶,这也是自“唐宋变革期”之后由宋至清900多年历史中意义非常的社会变革期。而成化时期正是这一变化的起点。

  从洪武到宣德,宫廷瓷器在材质、器型、纹饰方面的变迁,记录了一个严肃朴素的古典时代的逐渐远去。当蟋蟀罐、鸟食罐这些带有赏玩性特征的瓷器出现在宣德朝时,昭示着明代皇帝从重视外在事功到返回内心世界的转换,一个日益注重精致享受、倾心世俗趣味的新时代已经若隐若现。

  然而,相比宣宗时代的允文允武,重视外在事功,宪宗朱见深显然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丰富,喜好世俗生活。按照现在的话来说,朱见深这位皇帝,更加“接地气”,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成化时期的瓷器似乎更具“现代性”。

  终其一生,朱见深周旋于自我、家庭与王朝使命之间。他倦怠皇帝这个工作,退而回到内心世界。他痴迷于艺术和情感,通往世俗化的生活,执著于一个普通人的爱好,也正是如此,成化斗彩的诞生更像是成化皇帝内心世界的外在显现。

  斗彩是指瓷器彩绘的一种工艺而言。它是在坯体上,先用青花描绘图案轮廓,施透明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以各种彩料填绘,经低温彩炉烘烤,最后成型。釉下紧贴胎体幽艳浓丽的青花,透过洁白的釉面所闪耀的迷人光彩,与釉上绚丽灿烂的彩绘遥相辉映、争奇斗妍,非常漂亮。由于彩绘方式分釉上、釉下彩两部分,有拼逗之意,故称为“斗彩”或“逗彩”。

  传世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鸟、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根据所需填入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种,最后入彩炉低温烧成。

  按照专家陈万里先生的意见,成化斗彩又可以分为点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几种。除个别的大碗外,多数造型小巧别致,有盅式杯、鸡缸杯、小把杯等。还有一种绘有海马或团花的盖罐,底有一“青花”字。

  成化皇帝的审美,显然受到了后世皇家的青睐。

  清朝斗彩瓷器的产量要大于明朝成化时期。康熙、雍正、乾隆官窑也有不少精品堪与成化斗彩媲美,而且出现了较大的器型。总的来看,清朝盛世的斗彩瓷器大多数绘画精工,改变了成彩“叶无反侧”、“四季单衣” 的弱点,图案性更强,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飘逸的风采。

  康、雍、乾官窑都有一些仿成化斗彩产品,特别是雍正时期已能有把握地仿烧出成化斗彩,但这些仿品大都署本朝年款或不落款,只有少数寄托成化款。对这些器物要从胎、釉、彩绘等几个方面仔细辨别。另外雍正时期还烧成了粉彩斗彩,使斗彩瓷器更加华贵。乾隆以后,斗彩仍在生产,图案内容多为花草,且多团花,延续了清朝盛世时期的风格,但笔法日渐草率。

  雍正七年四月十三日记:“圆明园来帖,太监刘希义交来成窑五彩瓷罐一件(无盖)。传旨,着做木样呈览。奉旨,将此罐交年希尧添一盖,照此样烧造几件。原样花纹不甚好,可说与年希尧往精细里改画……”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成化斗彩罐有盖者多数为雍正时后配,所以以上所记“成窑五彩”可能就是成化斗彩。

  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记:“太监高玉交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宣窑青花有耳盖碗,五彩暗八仙铙碗,五彩的收小些,亦照样烧造……五彩洋花八宝大盘……五彩并莲茶碗……传旨交与烧造瓷器处唐英。”

  乾隆十三年闰七月初二日“太监胡世杰、张玉交成窑五彩菊罐一件、成窑五彩荷花罐一件。传旨,着交唐英各照样配盖一件,其罐与花囊不可持去。”

  以上三例记事档中五彩器,结合传世品分析大都是斗彩瓷器,说明到清雍正、乾隆时期,斗彩与五彩仍未被区别,清宫亦将斗彩称作五彩。

  从这些历史文日记中,我们看到成化斗彩是很受历代皇帝喜爱,自然成为当时及后世追逐的对象。

  瓷器向来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而斗彩更甚。斗彩经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斗合而成,需要先用青花钴料在瓷坯上双勾画出图案纹样,然后入窑,用1200℃~1300℃的高温进行第一次烧制,烧成取出后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窑用900℃的低温进行第二次烧制而成。从当时的社会生产水平来讲,其工艺难度极大。

  成化斗彩瓷器没有永乐宣德瓷器的大气派,而是追求中小作品,赏心悦目,讲究线条美,成化的瓷器带有女性的阴柔美,不似永乐、宣德那般豪放、粗犷,除了成化帝的敏感性格以外,成化瓷无大器与酿酒业的发展也有关系,明成化时,蒸馏酒已经出现并且成熟,饮酒从米酒的低度、大碗,转向用小杯、度数高的蒸馏酒。这种社会需要也是促成成化斗彩小杯诞生的原因之一。

  在元青花大热、也就是“鬼谷子下山”拍出天价之前,瓷器家族中都是斗彩拿“头牌”的,也有一个说法,古代瓷器以珐琅彩为首,斗彩次之。上世纪80年代时,一只斗彩鸡缸杯以500多万港元的价格成交,引起世界对中国瓷器的关注。在1999年时,又有一只拍出2900万元。

  不过,不是所有斗彩价格都是“亿亿声”,有的清三代普通斗彩价格只为数十万元。很多有瓷器专场的拍卖行以有斗彩为“上档次”的标准,如果一场拍卖会的图录封底、封面是斗彩,那么这场拍卖会也能吸引诸多藏家捧场。

  斗彩之昂贵,一是出身高贵,二是工艺难度大,三是存量稀少。另外,用于制作斗彩的胎、釉、彩一般都是上选材质,“好鞍配好马”,斗彩的矜贵也就不言而喻了。

  成化斗彩鸡缸杯就是明代成化皇帝朱见深的御用酒杯,烧造时因帝王之家的高要求,成品率不高,上品供奉宫廷,次品则被销毁,因而流传到民间的数量极少。在古代瓷器收藏家之中就已经流传这样一句话:“宁存成窑,不苟富贵。”另在《万历野获篇》中则有“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成化官窑瓷器受人追捧程度可见一斑。

  成化斗彩鸡缸杯因其为文人赞颂、存世稀少加之工艺精细,在艺术品市场上屡屡拍得高价。1949年,香港古董商仇焱之以千元港币购得一只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被当作一个经典的捡漏案例流传于世。1980年11月,在香港苏富比举办的拍卖会上,这件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了528万港元。1999年4月在香港的苏富比举办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保存品相完好的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了2917万港元的天价,成为当时中国古代瓷器在拍卖市场上的成交最高纪录。目前成化斗彩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散落民间的数量极其稀少。而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是成化斗彩残器,它主要来自于出土碎片。成化斗彩是官窑所烧,为皇家御用,给皇帝烧瓷器自然精益求精,不合格产品通通打碎。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能见到成化斗彩碎片的原因。

  成化斗彩瓷器其实种类有很多,仅杯类就有子母鸡缸杯、高士杯、三秋杯、花鸟杯、葡萄杯、菊花杯、团龙杯、脱胎双龙杯、八宝高足杯、缠枝莲杯、五供养纹杯、莲托八宝杯、花草蝴蝶杯、落花流水杯、婴戏纹杯、莲荷水草纹杯、夔龙杯、折枝花杯、梵文杯、缠枝莲托梵纹杯等等。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然就是鸡缸杯。

  不过,如果单从工艺上来讲,最名贵的其实并不是鸡缸杯。要是比较工艺成型难度的话,成化斗彩中的脱胎杯往往具有薄如纸的特性,因此其工艺难度显然会更高一些。这些薄如纸的脱胎杯包括双龙杯、花鸟杯、花鸟高足杯、三秋杯等等。只不过由于脱胎杯太过轻薄而又易碎,并不适合日常使用。此外,像是高士杯、团龙杯、高足葡萄杯等在成型和技法上其实也都不逊色于鸡缸杯。

清雍正 斗彩莲托团花纹斗笠碗清雍正 斗彩莲托团花纹斗笠碗

  在传世的斗彩瓷器中,除了鸡缸杯之外,还有许多“神品”,像西藏日喀则萨迦寺收藏的明宣德斗彩鸳鸯莲荷纹碗、明成化斗彩三秋杯等等。像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只明成化斗彩三秋杯,是古陶瓷收藏家、鉴定家孙瀛洲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捐献的,这件明成化斗彩三秋杯被视为故宫瓷器的镇院之宝之一,是孙瀛洲在解放前花了40根金条收来的。一只轻灵秀巧的斗彩瓷杯,在洁白细腻、薄如蝉翼的胎体上绘了两只蝴蝶在山石花草中飞舞蹁跹。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只蝴蝶的翅膀上所施的紫色彩釉色浓而无光,然而这恰恰是明代成化斗彩所固有的特征,这也是后世仿品无法仿效之处,这种紫彩就是所谓的“姹紫”或“差紫”。

  受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以及存世量稀少三大要素推动,这些年,成化斗彩在拍卖市场上的行情一路走高,因此也出现不少仿品。比如,现在仿制的成化斗彩,有些落款写着“大明成化年御用”,有的还写着“万贵妃用”,凡是这些落款的全是假的。因为从现有资料来看,成化斗彩的落款就只有“大明成化年制”这6个字 。

  成化斗彩瓷器,尤其是成化斗彩鸡缸杯,几乎在成化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有仿制,而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则达到了最高峰。清三代的仿品固然做得最好,但是与真正的成化斗彩瓷器相比,依旧存在不同之处。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清三代仿制的成化斗彩瓷器均带着明显的清代风格,比如色彩、工艺上都力求精细,并不像成化斗彩瓷器往往呈现出一种粗放的风格。反倒是当代的一些仿品,从形状、造型再到款识上会更接近于成化本朝的风格,而这也是鉴别一件成化斗彩瓷器仿品到底是清代仿还是现代仿时非常重要的一点。

  当然,仿品就是仿品,在真正的鉴定家眼中都会原形显露。比如像之前所说的当代仿品,在外观、尺寸上虽然与成化真品极为接近,但对器型的侈口和往下渐收的曲线弧度的把握却是相形见绌的。再有,成化斗彩瓷器的胎质虽白而细腻,但迎光泛红或微闪黄的微观现象,却是仿品中所不可能显现的。此外,成化斗彩瓷器底部的青花款识周围的双框线条所呈现的自然的浓淡笔韵,同样也是仿品所不可能企及的。

  而要说成化斗彩最难仿制的地方,应该还是它的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成化斗彩瓷釉的烧成方式跟现在是完全不同的。一般来说,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为了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会将瓷器放置在由耐火材料制成的匣钵中进行焙烧,而成化斗彩瓷器采用的则是一种匣钵内再套一个匣钵的烧成方式,这样就使得烧成的釉面往往能够达到一种光洁温润如玉的效果。此外还有胎,成化斗彩真品的胎通常会有一点缝隙存在,只不过都是很微小的。但是现在的仿品可能就会做得有些过头了,弄得好像是孔一样。总而言之,只要是仿品,不管是它的胎还是釉,都会有其刻意之处。

  由于斗彩价值高,坊间赝品无数,尤其是鸡缸杯更是随处可见,收藏者要抱着欣赏而不是拥有的心态去收藏。另外在收藏前还要学好鉴定方法:其一,由于成化年间的斗彩早于雍正年间的珐琅彩,因而到了雍正年间,优质的胎土早已被用尽,所以仅从胎土上面来看,斗彩略高于珐琅彩的质量。通过对比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成化斗彩胎土的显露部分色泽非常纯白而且油润。其二,斗彩与珐琅彩所绘制的图案均突出胎体表面,但是仔细比较会发现斗彩略低于珐琅彩。其三,成化年间的斗彩绘画图案均为宫廷画师亲自创作,线条生动流畅,笔法活泼。而雍正年间的珐琅彩图案是市面上其他精品画作经皇帝批准之后绘制于瓷器之上的,虽然笔法依旧老练、准确,却略显呆滞。

  链接

  成化斗彩的器形

  成化斗彩无大器。以现有藏品看,最高的瓶其高度约为19厘米,最大的碗其口径约为23厘米,高足杯其高度约为7.6厘米,盘的口径约为16-18厘米,罐的高度约为8-13厘米,杯的口径约为7-8.5厘米。由此已能体察斗彩器的小巧铃珑。无论是何种器型,都具有端庄圆润、清雅隽秀的风姿。细细考察,可以发现其造型的轮廓都是由一种柔韧的直中隐曲、曲中显直的线条构成,因而风貌有殊。下面就成化斗彩器型作一些选介。

清乾隆 斗彩团花卷草纹缸清乾隆 斗彩团花卷草纹缸

  罐:可分为深腹高体与扁腹矮体二式。高罐:广口与颈直连,丰肩,上腹部圆阔,腹下收敛,圈足内藏而浅。矮罐:广口、短直颈,肩腹到胫部由扩张形的曲线勾勒,圆润饱满,内圈足浅硕,透露着一种端稳、秀雅、含蓄的美,时代特征鲜明。这两式罐均以直边平面、顶心微隆的盖子配戴,亦称“盖罐”。

清雍正 斗彩缠枝花卉“万寿”直口碗清雍正 斗彩缠枝花卉“万寿”直口碗

  杯:主要分为缸杯、莲子杯、铃铛杯和高柄杯四式。

  缸杯:广口微撇,口下至底轮廓线缓收,内圈足,以其体小却形似大口、大底、硕腹的浅缸而名。

  莲子杯:小圆口直连腹壁,下腹部线缓收,小圈足,形似莲子,故名。

清雍正 斗彩八仙图撇口盌 (一对)清雍正 斗彩八仙图撇口盌 (一对)

  铃铛杯:广口,沿边微撇,以内收后外展的曲线勾成形体轮廓,形似倒置的小铃铛,故名。

明成化 斗彩果树双鸟纹高足杯 (一对)明成化 斗彩果树双鸟纹高足杯 (一对)

  高柄杯:以杯身和高柄(亦称高足)相连而成,变化之妙则在于杯腹的大小与高柄的高矮之中。约可 分为三型。Ⅰ型:敞口,深腹,细高柄,撇足;Ⅱ型:广口,浅腹,高柄略短,撇足;Ⅲ型:敞口,深腹,细高柄起弦,撇足。由于杯腹与高柄的比例匀称适度,且勾勒形体的廓线缓展,赋予器型柔和舒展、亭亭玉立之美。

  成化斗彩的鉴别

  关于斗彩的鉴别方式,我们借助于珐琅彩进行比较则更为直观一些。

  一、在胎土方面。由于成化年间的斗彩早于雍正年间的珐琅彩,因而到了雍正年间,优质的胎土早已被用尽,所以仅从胎土上面来看,斗彩略高于珐琅彩的质量。通过对比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成华斗彩胎土的显露部分色泽非常纯白而且油润。而雍正珐琅彩虽然绘制工艺到达了顶峰,也没法弥补“先天不足”的劣势。

  二、彩料方面。斗彩与珐琅彩所绘制的图案均突出胎体表面,但是仔细比较会发现斗彩略低于珐琅彩。

  三、纹饰方面。虽然都是宫廷御作,所绘图案都经过皇帝批准,画师都为宫廷御用画师。但是成化年间的斗彩,其绘画图案均为宫廷画师亲自创作,其线条生动流畅,笔法活泼。而雍正年间的珐琅彩图案,有很大一部分并非宫廷画家的“原创”,而是市面上其他精品画作经皇帝批准之后绘制于瓷器之上的,相比而言,虽然笔法依旧老练、准确,却缺乏了斗彩瓷器上团的自由之风,略显呆滞。

  在我国历来就有珐琅第一,斗彩第二的说法。客观地来讲,虽然斗彩在胎土方面优于珐琅彩,但是经过了三百年的历史演进,我国在制瓷工艺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无论是制作技艺,还是彩料丰富方面珐琅彩均高于斗彩,珐琅彩雄踞瓷器之首当之无愧。虽然如此,但是斗彩依然在我国瓷器中占有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创造性的烧制方法为后世瓷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