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知识 >> 天价顾景舟喜忧参半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知识 >> 天价顾景舟喜忧参半

天价顾景舟喜忧参半

作者:佚名      收藏知识编辑:admin     

  

  于海东

  今夏,两则来自艺术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突发新闻让已故紫砂大师顾景舟重归国人视野。一是顾景舟1948年制作的石瓢壶在北京东正拍卖会以2450万元落槌,创下了顾氏单壶拍卖最高价;一是被媒体人称为A股最奇葩的上市公司公告:“中超电缆”称,拟以1.04亿元收购28把顾景舟的紫砂壶。时隔仅六天,该公司在公开答疑时又称,这批壶的市值已升至2亿元。拟收购未到手的东西居然能凭空计算出确切的收益,不由令人错愕,原来紫砂壶收藏还能玩得这么任性?!

  今年恰逢顾景舟先生诞辰100周年,“顾景舟”这三个字俨然成为一个新财富的代名词。

  千赏百猜景舟壶

  一个创造了当代紫砂神话的普通制壶者。

  只要简单还原历史就会发现,当年的顾景舟并没有今天想象的那么神秘,在宜兴紫砂一厂,他拥有的特权只是专用的更衣室和洗澡位。壶做完了工作台上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剩泥。睡醒觉起来,被窝还是入睡前的筒状模样……那个年代,传统即是最大的师傅。顾景舟做壶绝无偷懒取巧,有徒弟拍打泥片的次数少了几下,他都会马上指出来。在他留下的工作照里,最典型的是一张衣着朴素、戴着黑框眼镜认真制壶的历史瞬间,给人的感觉,他再活一百年还会这样做壶。他的天价壶有两大妙处,首先是工精至极,同样一把传统“石瓢”,怎么看都像一把活着的壶,感觉中多了几分感情。再有制壶时的平和心态,加上泥里容不得一丝杂念,这样的壶做好后搁在哪个历史时期都有种难得的亲和力,远超出壶艺本身带给欣赏者的美感。

  顾景舟与海上画坛的名家向来交好,壶中故事颇多,其中被称为“文人紫砂巅峰之作”的五胞胎“三绝壶”,最具紫砂传说和市场价值。当年,顾景舟先做五把石瓢壶坯,由江寒汀、吴湖帆在壶上分别作画题诗,再交回顾景舟亲刻,烧制成功后分藏五友。后因人而各得其名:湖帆壶、寒汀壶、唐云壶、相明壶、景舟壶。时隔一个甲子, 唐云壶在2008年上海工美秋拍上以318万元成交,到今年湖帆壶拍出的2450万元,短短七年,翻涨七倍。从中国艺术品市场炒风的飙升势头看,玩家、藏家和商家对顾景舟壶最终能否破亿已经多信少疑。实际上,天价“顾景舟”离大众收藏已经渐行渐远,提振当代紫砂艺术品市场的作用自然也会有所减弱。

  至此,五壶中的四把先后现身拍场,三把跳过千万元,但这不是玩壶人所关注的终极所在。在与顾景舟有过交往的资深紫砂收藏家朱银木看来,最能让紫砂界充满期待的还是那未曾露面的第五把壶。有意思的是,其他四把壶上都有江寒汀的画作,唯独顾景舟收藏的这把“石瓢”,双面仅有吴湖帆所题晚唐五代诗人李咸用诗句“但为清风动,乃知子猷心”和“风动疏竹”及落款。为什么?所有可查资料均无探究记述。仅此一点,从物以稀为贵的角度看,这把景舟壶的未来身价大可放胆一猜。但也令人犯疑,不知此壶是否还完整存世。

  紫砂缘何成好壶

  如果说顾景舟还有遗憾,那就是他的天价壶多为传统器型,而非自己独创又能称尊的紫砂重器。

  他一生究竟制作了多少把紫砂壶,其中又有多少是自己满意的,同样没有考证和记载。紫砂学者宋双才先生讲了一个故事:曾经,有人拿了一把顾景舟的壶登门求证,顾景舟接过来放在桌角上,给客人倒水时不小心一下子拂掉地上,他倒没有显出多么心疼,主动赔上一把自己的新壶。后人解读,那把壶应该不假,只是顾景舟对自己的这件作品不够满意,于是故意让它摔碎了。不留遗憾在人间,也让世人对顾景舟多了许多敬仰。

  由此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瓷都景德镇的角角落落都堆满了废弃的残瓷烂罐,而在陶都宜兴则难寻觅一块半片的紫砂残影。是紫砂壶太容易做了,还是很少废壶?随着紫砂从业者人数激增,好泥料供不应求,有关紫砂泥料的存量成为业内外争论不休的话题,有的说根本用不完,有的认为绝对没有说的那么多。我曾在丁蜀大家丁亚平家里的地上,见过堆满了做好养熟的紫砂老泥,据说已经陈放多年,早就没有了新泥的燥气和潮气。他告诉我,这些老泥都是夫人多年前亲手为他准备的。问丁先生什么时候用,他笑着说好泥不急用。几次丁蜀行,只有汪寅仙告诉过我,当年她曾根据张守智教授的设计,制作出两套茶具,有一套因火大起泡,她舍不得扔掉,自己用砂纸打磨了整整一周时间。爱泥如命,可谓紫砂大师的德行之一。

  若要在紫砂大师里比谁做壶做得慢,何道洪先生算一个。说起来,何大师那远远落后于壶价上涨的做壶速度,让紫砂藏家既难忍受又毫无办法,只有慢慢等。几年前一次采访,女儿何叶当着何道洪先生的面告诉我,她们姐妹俩看父亲做壶太辛苦,曾试探着提出,像壶身打坯这样简单点儿的活儿可以交给她们来做,岂料父亲顿时火冒,当场划线:“你们出去,再这样说就别进我的工作室了!”从顾景舟的守道到何道洪的变法,既有中国紫砂人的百年执着又见时代精神,成为大师榜样的力量所在。

  小壶造就大市场

  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养活了中国陶都宜兴,养活了从秦汉阳羡、战国荆溪到当代丁蜀的无数做壶艺人的梦想。但天价“顾景舟”的出现能否真正打开宜兴紫砂的价值天门,却是一个问号。

  至今,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有多少人在宜兴做壶,更别说紫砂壶的存世量了。走进宜兴,最大感受就是卖紫砂壶的店铺多得根本记不住店名,一位北京作家把丁蜀镇形容为一个“满天星斗”的紫砂大仓库。有些店里挂满了大师合影照,有的壶像旧社会农村里的孩子,连个正经八百的名字都没有,我问过一位女店主,她笑着摇摇头:“百八十块钱喝茶的玩意儿,能用就行了呗!”

  宜兴紫砂壶的种类层出不穷,全手工壶、半手工壶、磨具壶外,最有讲究的算是职称壶,由于职称高低直接影响壶的价格,成为代工壶泛滥的一个诱因。最令紫砂藏家头疼的还是大店流出的名家代工壶,不仅所代工的名头大,数量更大,有些甚至得到了个别大师级名家的默许。

  说到紫砂壶的种种甄别招数,泥料不能不看,名气越大对泥料越挑剔,但不绝对。我认识一位三十多岁的制壶高手,名气不大,之所以能成为圈内抢手的代工壶者,首先得益于家存不少老辈儿留下的各种老泥,开始有制壶名家花高价来买,再后来,有的干脆连泥带工都请他一起代劳了。代工壶一般由本主自己在壶坯上钤印,如果只看收藏证书、壶上印鉴和所用泥料,未必就能分出真假。朱银木说过一个令人吐血的壶事,某位紫砂爱好者曾拿来一把25万元买的紫砂壶请他给估个现价儿,他怕对方伤心不忍明言,只说这辈子是没有翻身的希望了。其实,被忽悠的对象往往多少都懂一点儿紫砂。

  小壶造就了紫砂大市场,然而,许多紫砂经营者也被大市场快速形成的“黑洞”忽悠了一把。没有任何说明,去年位于北京琉璃厂西街的北京紫砂艺术馆消失了。曾几何时,开紫砂店成为一种时尚,收藏紫砂壶是一种生活。朱银木说,过去追着名家走的那些紫砂商户,由于拿壶价高于市场价而难以倒立支撑,现今不少已经撤店。

  对此,有明眼人指出,紫砂壶从实用器到艺术品再到收藏品,越来越容易被商业操作所左右,紫砂文化在天价拍卖中更是形同浮云。一直以来,很少有谁去认真评论名家壶的得与失,这本身就是紫砂文化缺失的表现,有褒扬无针砭,致使多数紫砂艺人的文化层次得不到有效提升,导致传统壶型盛行不衰,始终无法远离曼生十八式。宜兴的紫砂壶大多很怀旧,创新则集中于一批高学历的学院派陶艺家群体。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主张紫砂变革的学院派创新意识更强烈,因而更容易被视为紫砂异类,但接受者却日渐众多。从当年宋双才主导创办的“半壶论坛”、“中国陶都网”、“宜兴紫砂论坛”到上市公司欲出资50亿元开建“壶联网”,小壶大市场逐渐转变为小壶大思路。可以预见,壶还是那把紫砂壶,泥还是那方阳羡泥,传统紫砂不会再是哪一个“顾景舟”的故事了。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