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文
明代初期,河州属于边地,社会动荡不安,军政设置上分分合合,变化不断。初期置府以治民,设卫以戍兵,军政分治。
从元朝末年开始,河州民众就饱受战乱之苦,人口大量流亡,社会经济衰竭。朱元璋统一天下后,洪武三年(1370年),大将邓愈攻克河州。原元朝宜慰使部元帅何锁南等一大批吐蕃人降明。随后,明廷派韦正任镇守官。韦正初入河州看到的是“城邑空虚,人骨山积,将士见之,咸欲弃之”的局面。在韦正剿抚并用的政策下,迅速安定了河州的局势。河州卫建立后,韦正被任为指挥使,即着手整顿社会治安、招抚流亡,恢复社会生产。韦正及后来的指挥使,开农田、兴水利、建番厂、通驿站、修城池。“正日夜抚循军民,河州遂为乐土”(《明史纪事本末》卷10)。河州有着“秦陇以西,繁荣称首”的美誉(明嘉靖本《河州志》卷1)。洪武五年(1372年)设置河州儒学,延儒师5名、厚膳生40名。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御史解缙,被建文帝朱允炆放逐贬谪到地处边陲的河州任礼房吏。解缙在河州的日子并不多,但他的足迹踏遍了河州的山川大地,在河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书法至今在河州大地上留存,让人们领略到六百年前大明奇才的书法风格。他的书法在明嘉靖本《河州志》中载:“有得其片纸只字者藏以为珍玩,河西士大夫赞不绝口。”
河州也不乏文人墨客,只可惜由于多次战乱毁坏,现存墨迹不多,仅有王竑、朱隆等书写墓志数方,《二百名人题跋历代名画大成》中所载张铨平书法,解缙石刻“悬壶点漏”,梁春书《金恭人完氏墓志铭》以及现藏于康乐县西蜂窝寺的永乐十年(1412年)皇敕等。其中王竑手札成为明代河州书法的标志。
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发行的《明代名人手札赏评》一书中,河州人、明代成化年间兵部尚书王竑于成化元年(1465年)写给太仆寺少卿李侃的手札就放在该书的第一篇,通过这封约71字的手札,我们可以窥见明代河州书法的风貌。
此件作品为王竑在返乡途中抵西安时所作,手札为行书,运笔自然、舒展、中规中矩。《明代名人手札》评为“具有较强之赵(孟頫)味,盖竑幼时受赵孟頫的影响仍然较大之故。本札之基调清雅妩媚,温润洒落、中正醇和且格式讲究,行款赏心悦目,墨色分布自然。”
王竑(1414年—1488年),字公度,号戆蓭、休庵。明宣德九年(1434年)补生员、正统三年(1438年)中礼经魁(举人第一名),次年赴京会试,名列第五赐二甲进士,观政户部,正统十一年(1446年)后授户科给事中。天顺八年(1464年)宪宗继位,升王竑为兵部尚书。其父王佐,字良辅,号纳齐。博学能诗,大学士解缙谪居河州常与之交往,王竑从小受其影响。解缙曾有诗赠送其祖父王俊卿。王佐治家以程朱理学为本。而朱熹的书法观与其理学思想相一致,主张“文便是道”,强调“义理既明,又能理性不倦,则其存诸其中,必也光明四达。”
张铨平,这位明代书法家对当今大多数河州人来说深藏闺中、鲜为人知。而对张铨平作品的见识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在翻阅《二百名人题跋历代名画大成》时无意中发现的,是张铨平对明代画院派画家钟钦礼的一幅山水画的题跋。其题跋为:“钟钦礼,号南越山人,好图山水,自题居曰:‘一尘不到处’,予家藏其白山一幅,每风雨之夕,辄令客展玩,觉有云气荡摩心胸间,于上更得,观此恍若卧虚舟于长松下,天风习习自涧谷中来也。只令人有一尘不到之想。河州张铨平仲甫。”上钤印章两方,分别为朱文“铨印”和白文“张氏平仲”。整篇书法神采飞扬,气势开张。字形倾斜,左低右高。结字宽博与谨严并存,重心平稳、点画呼应。用笔圆转,提按有致。线条委婉连绵,笔力苍劲、刚劲浑厚、飘洒自若、一气呵成。对赵体浑圆朴厚的特点,研析到家。章法为分7行对比排列,一任挥洒,如飞鸟入林般流畅,无拘无束,浑然一体。可见此时作者心情之舒畅。
《金恭人完氏墓志铭》为梁春书。梁春,河州人。正德五年(1510年)岁贡生,曾任山西阳城县县丞。《河州志》载“小篆颇有功力,楷书亦韶秀”。流传下来的只有《金恭人完氏墓志铭》《金冕碑》。从中可以看出小篆受隶书影响较大,楷书受欧体影响较大。作品用笔圆润,方圆兼用,结体安排规范,章法上注重匀称,给人以稳健、流畅、安宁之感。
明代书坛,地域书风非常突出,中心在苏南。地处西部的河州,文化并不发达,有影响的书法家也很少,整个书坛还笼罩在一种台阁体书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