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张艳)近几年,“非遗”成了社会热词,“传承人”也“火”起来了,但在非遗“热”的大氛围中,我们还要有一个冷静的头脑,保持清醒的认识,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虽然有些非遗项目传承情况不错,但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境况堪忧,有些非遗项目甚至后继乏人,濒临灭绝。
如果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最生动、最丰富、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则是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的基本保障和生力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有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永续传承。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要落实到对传承人的保护和代际传承上。
“呵护传承人”一直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这位民间文化的守望者的眼中,传承人是非遗的主体,是非遗的主人、文化的主人。他说:“我们的非遗怎么样,就看传承人怎么样;传承人如果状态好,我们的非遗状态就好,如果说传承人说不干了,比如说某一位老的传承人去世了,离开了我们,就把一大片文化带走了,我们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定会有一页是空白的,传承人和传承之间的关系就这么简单,传承人决定了传承。”
8月14日,北京刻瓷、裕氏草编、泥塑彩绘脸谱、戏曲盔头制作技艺及北京宫毯织造技艺的传承人齐聚广安门内的长椿寺即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展示非遗技艺,并面向社会公开招徒,这是西城区首次面向社会招募非遗传承志愿者。为了保证传承效果,本次收徒规定了年龄限制:18岁到55岁之间。原则上,五个非遗项目每个招收五名学员,报名到本月底截止。
西城区非遗资源丰厚,占全市非遗资源的近三分之一,非遗门类丰富,技艺精湛,既有皇城文化的气息,也有市井民俗的韵味,但目前,全区非遗传承人普遍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在65岁左右。有些项目被列为“濒危非遗项目”,有些项目甚至随着传承人的离世而面临失传的困境。公开收徒,一为破解传人“老龄化”难题,二为扩大范围,寻找合适的后续传承人,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遵循业缘传承和家族传承,很少对外公开收徒,如此以来,承继非遗技艺的传人可选范围相对较小,此次面向社会招募非遗传承志愿者即是为了扩大范围寻找并培养非遗传承人。
令人欣喜的是招募传承志愿者短短的几天之内就迎来了一拨拨踊跃的报名者,其中有社区工作者、大学生、年轻的公司白领,甚至还有退休在家的老人。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飞称,下月初将举办师徒双选会,所有报名者都要经过师傅的现场面试,看看有无功底,手上功夫是否灵巧,有没有传承的天分,是否能保证有富余时间来钻研。
各位传承人会向亲自选拔出来的传承志愿者传授非遗技艺,整个学习课时共计24次。学习结束后,传承志愿者将与传承人同台献艺,向社会展示学习成果,表现优秀的志愿者方可作为非遗传承人的入室弟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非遗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