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锋教授,民革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主持“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景观雕塑”、“皖南事变纪念碑”、“六霍起义纪念碑”等多项大型公共艺术项目设计。2014年主要作品:纪念中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专题展“伟大的贡献—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展陈,“独立自由勋章雕塑”等。
今天是“九一八” 这座雕塑静静地置放在抗日战争纪念馆前
设计师讲述纪念碑背后的设计故事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广场,放置着我们设计的“独立自由勋章”雕塑。这座长4米,宽3米2的“勋章”,看起来如此简洁,细琢磨却富有张力。每当我想起这座雕塑的诞生过程,心情就难以平静……
今年年初,抗战馆给天图设计公司打电话,希望在抗战胜利77周年之际,能够用一种艺术形式来进行纪念。
1月21日早上,天气很冷,我们一行人来到抗战馆。和几位专家座谈后,我们一同去查看现场,选择纪念活动举办场所和雕塑坐落的位置。我们先是走上了宛平城南城墙看了周边总体环境,又仔细查看了抗战馆和醒狮广场周围的空间,之后又分析了卢沟桥和抗战雕塑园的环境。几经周折,最终选定了纪念雕塑的摆放地点—抗战馆的二级平台。
熬了几个通宵,三天之后交上去了十多个方案,有长明火、和平鸽、军号等几个主题。
设计方案没有通过。
一周后再汇报方案,还是没通过。一晃两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设计方案依然没有通过。
第一次觉得抗战题材的创作难,很难。
我似乎已经习惯于影视作品中娱乐化的抗日情节。那些脱离史实的“抗战剧”已经凝固了我们的眼泪,堵塞了我们的情感。实际上,第一天我们开始创作的时候,我们团队就意识到:可能我们已经淡忘了,曾经发生的那一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灾难,是痛苦,是难以洗刷的国家耻辱。
我们开始在世界著名的纪念碑雕塑中寻找艺术语言。从俄罗斯无名烈士墓,到美国国家二战纪念碑;从马来西亚国家英雄纪念碑,到新加坡和平纪念碑;从东到西,从西到东。很遗憾,我们没有从文献研究中,寻找到能启发我们灵感的艺术形式。
在焦虑和不安中,有一天,我们突然被国歌激昂的旋律所唤醒:“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呐喊声让人流泪,催人振奋!“起来!起来!起来!”“发出最后的吼声”。为什么?我们如何回答?作品又该如何表现?大家一致觉得在信息的传达上,解释太多难免流于说教,如果希望雕塑既一目了然又不肤浅,那就需要寻找一个有分量,且经得住推敲的形象符号。
经过几个月的反复阅读,反复设计,最终大家的目光聚焦在了独立自由勋章上。
这个符号的敲定,使我们疲惫的心再次激动起来。直觉告诉我们,这个符号“有得做”。
独立自由勋章是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期间有功人员的勋章,抛开符号的象征意义不说,单是勋章的造型就很有雕塑感,充满了令人激动的细节—外形为八角形,中间为红星照耀下的延安宝塔山。
在接下来还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回答:如何让单薄的纪念章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能够成为承载和传递国家精神价值的雕塑作品?如何让雕塑形体更好地融入空间环境?
经过50余次的创作和修改,雕塑的大体形态逐渐清晰,在雕塑造型处理上选择了“简洁”与“平静”。
在空间中,简洁的东西反而更能打动人,更有张力。相对于之前的多个方案,独立自由勋章雕塑一直是在做减法。我们认为,如果造型太复杂,就很难被人读懂,而且还有可能误读。这个雕塑就这样平静地陈设在那里,没有捶胸顿足与慷慨激昂。人真正悲痛的时候反而是平静的,而力量就在平静之下酝酿爆发。
历时半年,独立自由勋章雕塑终于落成在抗日战争纪念馆的二级平台上,金色的勋章和紫铜锻造的基座,东西南三面装饰有和平鸽和水的纹样,北侧一面则是中、英、日三国文字对独立自由勋章的解读。整座雕塑寓意中国人民为追求和平正义、捍卫民族独立自由而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7月7日,在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主席与参加过抗日战争的新四军老战士焦润坤、国民党老战士林上元,以及两名少年儿童一起,为雕塑揭幕。 对于我和创作团队来说,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雕塑虽然体量不大,但是题材和意义重大,我们承担的责任重大。“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想要否认、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这段话代表着我们全民族的声音,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地原址建这座雕塑,就是要我们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