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仙游县收藏家协会会长张金清、秘书长李郁,与3名收藏家协会会员,来到园庄镇、社硎乡的偏僻农村,寻找“织布机。”老百姓放在角落里蒙尘的用具,在他们的眼里,都是宝物。
他们正在筹办一个民俗博物馆――“仙作梦博物馆。”为了筹办仙作梦博物馆,至今,仙游县收藏家协会的会员们已自发投入了3000多万元。仙作梦博物馆位于仙游县鲤南东一环温泉村永鸿国际文化城对面,馆舍面积4000平方米,分为民间民俗文化展区、仙游历史文化展区、仙作工艺文化展区及民间收藏文化展区,现已收集各类藏品2000多件,预计于今年11月前对外开放。
据悉,这是全省规模最大的县区民俗博物馆。
【发现】
从山里“走出来”的民间藏品
“‘仙作梦’博物馆,虽然叫仙作梦,但这里的仙作,是‘大仙作’,包括民风民俗器具、青铜器、书画、红木家具、陶瓷、奇石、玉器、原木沉香等,‘梦’字,是因为仙游是祈梦文化发源地,同时,‘梦’字也有‘中国梦’的意思。”县收藏家协会秘书长李郁说。
仙游县收藏家协会,成立于2013年11月,有会员100多人。2014年大年初一,“仙作梦”博物馆正式开始筹办。只要一有空,张金清便和收藏家们“上山下乡”,寻找民间器具。“民间器物,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重要部分,现在,如果我们不去抢救,以后,就来不及了。”李郁说。
他们在快要倒塌的房屋里、猪圈、牛栏、厨房、卧室、房屋的角落里找。“越是偏僻的地方,我们越要去,因为这里的老物什保存的越好。”李郁说,找水车,他们找了几个月,才找到。
【回忆】
器物里的“世俗仙游”
据不完全统计,经过数月的搜集,截至8月底,“仙作梦”博物馆已搜集到了上千件民间器具。
在“仙作梦”民风民俗展馆里,记者看到碾米机、织布机、眠床、碗柜、衣橱、水车、耙、犁、木鼓、木龛……等器具分区排列,从种田到取水,一一俱全。
在民风民俗展馆入口,摆放着一套“三件套”――眠床、衣橱和书桌。“40年前,家里有三件套就很厉害了。”生于50年代的县收藏家协会会员李德实说,70年代正处文革时期,个体经营、小作坊被明令禁止。为了买到精致的雕花眠床,李德实半夜来到榜头坝下的地下家具厂,连夜雇了两位工人将眠床抬回家。
这个未刷漆的眠床,花了李德实125元。当时,他每天靠赚工分,每天只赚2毛五。李德实请了一位漆工,在家为床刷大漆。40年过去,他家的眠床,仍旧结实,漆色也愈发光亮。“旧时,有些人们按自己的审美情趣设计家具图样,然后雇用能工巧匠精心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工匠经常把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与雇主探讨协商,不断改良改进。所以,古典家具是雇主与工匠共同创造的。现在的东西用起来方便,但少了一点味道。”李德实说。
【集结】
历代艺术珍品
除了民俗展外,“仙作梦”博物馆还收藏了众多历代文物精品。如前汉青铜器、汉青铜麒麟、汉代绿釉罐瓶陶瓷、唐三彩、唐狮戏球、唐陶罐、元青花瓷、元龙泉瓷、明官窑青花盖碗、明双耳环古铜花瓶等,跨越各朝各代,最早可追溯至夏朝。这些藏品,俱是仙游县收藏家协会会员们的收藏爱物。近年仙游经济快速发展,仙游收藏,亦蔚为大观。
“仙作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由108块玛瑙、黄蜡石、绿松石等各色奇石组成的“满汉全席”。“石头菜”整整摆了三桌。虎皮花、御膳豆黄、芝麻卷、金糕、枣泥糕、奶白葡萄、雪山梅……不一而足,俱是栩栩如生。“全是天然奇石,毫无人工雕刻,真是鬼斧神工。”张金清说道。
这组满汉全席,是国家观赏石协会副会长王天然,寻找了40年,才收集而成的奇石精品。一次,在收藏家协会会议上,张金清结识了王天然,“我跟他说,仙游收藏家协会会员正在自发、自费办一个民间博物馆,王老很感动,就把这组珍贵的藏品给了‘仙作梦’博物馆。”
除此之外,博物馆还收藏了准备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巨型汤匙、用手指写出的书法等当代艺术珍品。
【难题】
即将开馆却困难重重
“我们办‘仙作梦’博物馆,不为钱,就是为了给后代留下点什么。”张金清说,但现在是举日维艰。
县收藏家协会会长李金清今年48岁,是仙作梦博物馆所有筹办人员中,最年轻的一个。筹办委员会有10名筹办人员,平均年龄50岁。“仙作梦”博物馆计划今年10月开馆,开馆时间已近,收集老器具、文物、编号、上架、撰写简介等,事无巨细,这一切都在考验着筹办者的耐心及毅力。
为了这个博物馆,收藏家们已经投入了3000多万元,目前他们最担心的是,因为尚无政府补助,开馆之后,恐怕运营起来很困难。“现在不做,就来不及了。”李郁说道。
他们的希望是:博物馆办成以后,老师、家长孩子们来看,看看我们的文明是多么光辉灿烂。
游晓璐/文张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