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收藏界有“三宝”,黎锦、海瓷、黄花梨。近年来,海南黄花梨(以下简称海黄)被收藏爱好者追捧,海黄到底有何魅力吸引大家呢?陈国平,一个60多岁的退休老人,他在17岁时就到乐东黎寨插队,生产生活中一直使用海黄做成的农具等。如今,他已成为海南黄花梨收藏协会副会长,向大家讲述了他与海黄的不解之缘。
17岁到海南插队认识海黄
已经60多岁的陈国平回忆起自己如何认识海黄时,仍历历在目,因为当时海黄的使用遍及整个生产和生活。1966年,17岁的知青陈国平从广东省汕头市来到海南乐东抱游公社插队,刚到黎寨的他,见识到一种神奇的木头——海黄,当地的黎民煮菜用的锅盖,盛饭用的饭铲,小孩用的宝宝车,犁田用的农具等,都是用海黄的木头来制作的。
“当时通讯很简单,我就把这种神奇的木头,通过写信的方式,告诉了家人。”陈国平回忆说。
陈国平介绍,当时到农村插队后,要给抱游公社看牛,早上将牛赶出牛舍,领头的公牛在脖子上挂着一个海黄制作的木铃铛,所有的牛都会跟着这个铃铛走,这样牛群就不会走散。而且寻找牛群的时候,也很方便,只要听到哪个山坡有木铃铛的声音,就去哪里寻找牛群。
为什么当地的黎民都喜欢用海黄的木头呢?在当时铁相对稀少的年代,山里的黎民只能用坚硬的木头来代替铁,黎民使用的锅盖就是海黄做的,木质不仅硬,而且还耐高温;黎民用来犁田的农具,也会选择硬度较高的海黄木材;捣米用的木棍,也是用海黄,硬度高还耐用……
海黄还可以做药材用
陈国平回忆,当时在黎寨插队时,他刚来的时候,水土不服,不知道什么原因,他的脚丫开始溃烂,而且奇痒无比。当时医疗措施很匮乏,看病十分困难,正当他痛苦地忍受着脚丫溃烂时,村里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专门上门来告诉他,“这不是什么大病,很好治的。”
随后,陈国平按照村里老人教的方法,将海黄的心木捣碎,放到锅里面煮开水,然后用这些开水洗脚。他如此洗了两三次后,脚丫就不痒不溃烂了。“没想到平时经常使用的海黄木材,还有这样的药效!”陈国平告诉记者。
据了解,海南黄花梨的心材就是中药降香,别名鸡骨香,降香的极品称为“紫藤香”。中医学对降香最早记载见于唐《证类本草》。《本草纲目》认为降真香气味辛、温,无毒。用火烧它,可以预防通过空气传染的疾病(辟天行时气),也可以避邪。小孩子佩带它,也可以防病(辟邪恶气),对外伤也很有疗效。李时珍记载,降香有“疗折伤金疮、止血定痛、消肿生肌”的作用。
卖房子股票都要收藏海黄
2006年,陈国平已经将近退休,海黄也逐渐被收藏界重视起来。一天,他突然接到北京一朋友打来的电话,“你17岁就在海南插队了,家里应该存放很多海南黄花梨的物品吧?”他当时就回答了朋友,“家里一件黄花梨的物件都没有啊!”
平时用来犁田用的农具,炒菜用的锅盖,捣米用的木棍,为什么要收藏啊?陈国平对此感到很奇怪。为此,他专门到市场上调查了一些海黄的情况,才知道海黄的收购价格这么高,这时他才明白北京的朋友为何给他打这个电话。
自此以后,陈国平开始恶补海黄的知识,并且利用自己的艺术设计知识,开始购买海黄的树头。2006年,陈国平在市场上看到了一个可塑性很强的海黄树头,购买回来设计好后,让雕刻师帮忙雕刻,这成为他人生中第一件收藏的海黄艺术品。之后陈国平对收藏海黄更加痴迷,几乎将家中财产都投入进去。
2008年,陈国平在市场上看到了一批海黄树头,可塑性非常好,但老板叫价10多万元,而且还不让价,称一个星期后不来购买,就卖给别人。他实在忍不住诱惑,将家里一套房子以10多万元的价格卖掉,然后买下了这批海黄树头。
陈国平的工资和积蓄也都投入到了海黄收藏,遇到自己喜欢的海黄收藏品时,他只能恳求老婆将股票里的资金套现,然后继续投入到海黄收藏。“这些年来,多谢老婆和家人的支持,要不然无法做海黄收藏的。”陈国平感激地说。
海黄很珍贵 需要健康发展
海黄到底有何珍贵之处,吸引了陈国平等一大批收藏家的痴迷呢?陈国平称,“要说海黄的珍贵之处太多了,因为它的数量太少了,物以稀为贵。”海南岛虽然种植了大量的海黄树木,但有心木,而且心木能够用来做艺术品的海黄就太少了。
陈国平拿着一块碗口大的海黄木材介绍,这块木材的树龄有20年左右,但中间的心木只有指甲盖大小,这点心木只能用来打磨一些珠子而已;他又拿着一块直径约20厘米的海黄木材介绍,中间的心木约直径5厘米,这块木材的树龄有50年左右。
“如果心木大一些的,这些树木的树龄都上百年了。”陈国平说。即使目前海南岛种植了大量的海黄树苗,但年限达不到,根本没有心木,无法成材。
陈国平介绍,海南岛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禁止砍伐野生的海黄,目前在海南岛的霸王岭、尖峰岭、俄贤岭等地,还有野生的海黄树木,但都已被保护起来。而最近十多年刚种植的海黄树苗,又还没有成材,那么海黄未来将如何发展呢?
目前,海南的农村仍然有很多被当作农具的海黄木料,虽然经历了几十年,但海黄的心木却保留下来,将这些“废料”利用起来,为海黄的健康发展提供发展的时间,这就是“化腐朽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