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人民路上的御碑亭如今已经成为“安庆第一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不过,自御碑亭建成后,一直有市民存在诸多疑问,包括不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时至今日,关于这处景点的议论仍未平息,有人甚至指出它存在“败笔”:将“御碑亭”亭名刻在“御碑”上,而“御碑”上却没有“御赐”碑文等。
一位老人正在观看“御碑”
市民质疑:“违反常识”
网友“安庆老爹爹”就指出这座御碑亭是“败笔”,因为其设计建设上违反常识:“最浅显的常识,亭子的名字应该做成匾额悬挂在亭楣之上,而碑面上,当然应该刻上碑文。哪个地方的亭子都是这样的”。
御碑亭并非安庆独有,要找出同类亭进行对比非常容易。记者从网络上搜索出众多御碑亭照片,包括著名的庐山明代御碑亭、扬州乾隆御碑亭、苏州“山塘寻胜”御碑亭、绍兴兰亭御碑亭等,还包括离安庆城最近的枞阳县浮山御碑亭,这些亭子无论是古迹修复还是仿古重建的,都遵循了一个文化常识:亭因“御碑”而建、因“御碑”得名,亭中石碑即为“御碑”。“御碑”顾名思义为碑文古代帝王亲笔书写或文字内容由其“御赐”,碑上常见有“御碑”、“御制”字样以及其他碑文,绝无碑上刻写亭名“御碑亭”三字。至于亭名,有些御碑亭并没有标示出来,但是只要有亭名的,均如安庆老爹爹所说的:都是将亭名做成匾额悬挂在亭楣之上。
网名为“@英王府”的学者查先生,是皖江文化研究的民间爱好者,在圈子里颇有名气。他对这座御碑亭同样不满意:“地点不对,仿古建筑不符,御碑朝向规格文字都不对,可以说找不出任何一个是有出处或正确的,有弄巧成拙之嫌”,在具体的缺陷上他指出了“御碑有讲究,龙饰显露龙爪,而且是五爪,碑朝向不对,另外少了‘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民间学者查出御碑碑文
11月8日记者再次来到人民路,发现御碑亭确实仍如网友们所说:亭中碑上也只有正面的“御碑亭”三字,背面没有任何文字。由于当天下着小雨,不少市民正在亭内避雨休憩。有市民刻意到石碑背面去观察,随后失望的摇摇头说:“御碑背后怎么没有字呢?”
查先生告诉记者,御碑亭没有御碑碑文肯定是不完整的,他从古籍中查出安庆御碑亭一十三块御碑中的第一碑内容,并摘选出部分提供给本报:
清圣祖仁皇帝《圣谕碑》“康熙二十三年岁逢上元甲子冬十皇上特颁恩诏东巡省方渡黄河历京口至苏州十一月壬戌朔回銮幸江宁驻跸二日初四乙丑圣驾出石城门御龙舟天颜甚豫民人数十万夹岸持香呼送直达七里洲其文武大小臣工绅衿皆公服分班跪送于七洲直达燕子矶诚为亘古未有之盛典驾过下关上谕停舟谕总督王新命巡抚汤斌薛柱斗等曰朕闻江南材赋之地今观民风土俗通衢市镇似觉充盈至于乡村之饶民情之朴不及北方皆因粉饰奢华所尔等身为大小有司当洁己爱民奉公守法激浊扬清体民隐务令敦本尚实家给人足以副朕望老安少怀之至意钦此”。“臣王新命臣汤斌臣薛柱斗前跪奏曰江南风俗浮华人心浇诚如圣谕令皇上巡行洞悉民隐天语申访仰见我皇上无一时一刻不以民生风俗为无一事一物不在睿銮临之中即尧仁如天舜德广运亦不是过臣新命等自当钦遵洁己率属加意抚绥怯黜浮华敦崇朴实并遍谕百姓务使穷陬僻壤士敦礼让民尚淳朴仰副皇上谆谆德教至意于江宁苏州安庆三处立石大书深刊以垂永久从此江南士民型仁讲义渐刑措副皇上至臻上理之圣意臣新命等不胜庆之至”。(古籍原文未断句)
他说,碑文是安庆在清康熙年间已成为安徽省会历史见证,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记者手记:由御碑亭遭遇质疑而想到的
网络上,关于人民路御碑亭相关的言论、见解,更多的是爱好安庆历史文化的民间人士的声音,从中可以看出民间学者对皖江文化的研究热情。遗憾的是,相关部门对此却始终处于被动,对质疑声漠然处之。
另外,大家对御碑亭的困惑、不解以及很多“老安庆”对御碑亭的一无所知,也体现出皖江文化普及度之差———在很多与安庆相当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中,类似于御碑亭这样的历史知名古迹重建,旁边都有立碑对建筑的历史沿革作详细的说明,而安庆在这方面显然做得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