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千年石狮,为何遭遇被“洗澡”? ——乾陵清洗多件大型石刻调查
石狮被“洗干净”了,也许工作人员认为处理掉的是污垢或是锈迹,实际上洗掉的是历史文化的‘包浆’,这是文物经过千百年沧桑历史的演变,在表面形成的氧化层,也是文物的保护层,是反映悠久历史文化的特征符号,不能轻易改变它。
11月17日下午,在冬日寒意渐浓的关中腹地上,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的乾陵雄伟宏大。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采用依山为陵的建造方式,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也是唯一一座女皇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它气势磅礴的陵园规划,以及地表上大量的唐代石刻。然而,近年来,却不断有游客反映,乾陵前的石狮子和神道中的部分石雕被“洗澡”,洗过的明显发白,没洗的则有些发黑,保持着千年风雨的历史沧桑感。
游客:两个石狮子 一个发白一个发黑
“咦,神道两旁的翁仲怎么颜色不一样,有的发白,有的泛黑?”耳边传来一位游客的发问。
“被洗过了!”导游干脆利落地回答着。从现场的情况来看,位于神道两侧的巨型石像东、西各10座,其中,东边明显发白的有3座,西边明显发白的有4座。
沿着神道向北行进,威武的石像伫立在两旁,亦如能看到历史的过往,但颜色不一的石像,还是引起了游客的议论。“你看这石像的脸怎么那么花,脸大体是黑的,可其他地方却是白的,是拼接的吗?。”一阵唏嘘声在这三五个游客中传开。
“这已经有好些年了,泛白的听说是涂了一种防氧化的东西,是为了保护文物,因为还处于试验阶段,所以只是个别、部分涂了,然后就是现在你们看到的这样了。”在一旁卖东西的小贩说,“你们看,那两个石狮子,很明显吧,西边这个就比东边的白,西边石狮子就是被涂过了啊。”
事实上,还不仅是这些石狮子和石像遭受这样的“礼遇”,位于石狮子下方的“六十一番臣”像,显然也都是被“洗澡”了,其中包括西边32座,东边29座。当地人老陈说:“这些石雕因为时间太长了,在外面风吹太阳晒又下雨,它们身上都有裂纹了,用技术把它们的缝隙灌上、抚平,涂些东西可以更好地保护。”老陈认真地向我们说着。“听说是从日本引进的技术呢。”
“我不赞成这样的保护方式,看文物就是要看它的历史沧桑感,把石像弄成了这种‘黑白配’,没一点儿历史的感觉,反倒是对文物的一种破坏。”一位广东游客说。
文保专家:自以为是的保护 其实是种破坏
据一位了解内情的人士介绍,多年以前,乾陵曾经开展一项文物保护实验项目,采用先进的现代技术对部分石刻雕塑进行了清洗或修复,其中就包括位于司马道上的一只石狮。
“在这么珍贵的文物身上做清洗实验,是件非常冒险的行为。”在中国雕塑学会理事、西安美院雕塑系教授赵历平看来,这样的行为多少有些草率。“这种实验,可以先在小的石头上面进行,等效果得到专家的认可之后,才可以推广,然而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实验项目,变成了已经完成的项目。石狮被‘洗干净’了,也许工作人员认为处理掉的是污垢或是锈迹,实际上洗掉的是历史文化的‘包浆’,这是文物经过千百年沧桑历史的演变,在表面形成的氧化层,也是文物的保护层,是反映悠久历史文化的特征符号,不能轻易改变它。”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部研究员、历史学博士史党社也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文物保护工作一定要谨慎。唐乾陵是一座和山体浑然相融的皇家陵园,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大型石刻雕塑反映了唐朝的陵墓制度,历史特征非常明显,应该重点保护。而且,文物的特点即为残缺古旧,能够反映历史与文化的底蕴,对石狮大面积清洗过后,看起来白白净净的,却失去了原有的风貌特征。”
文物如何保护:这是个重要的课题
谈及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史党社和赵历平也不约而同地提到“意识问题”。
史党社举例说道,多年以前,山东孔庙曾经发生水洗文物的事情,为了做好迎接庆典之类的活动,工作人员在清洁卫生时,用水冲洗古建筑物,他们都没有想到这是对文物的一种损害,是缺乏慎重的科学态度。
“有的地方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给那些没头的雕塑加个头,没脚的(雕塑)加个脚。”在赵历平的眼中,这都是一种可笑的行为,“文物是不可复制的,再精美的复制品放在珍贵的文物上,也是假的。即便看似完整,也破坏了文物真正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自以为是保护,其实是种破坏。”
几年前,赵历平曾经前往德国的一所大学交流,某次讲座中他播放了一组“唐十八陵”的照片,引起了很大震撼。“国外很少能够看到这样大型的室外文物群,蜿蜒300余公里的石刻雕塑让很多人赞叹,本来是探讨艺术价值问题的,结果他们第一个问题却问道:你们如何保护这些文物?”
“这个问题很尖锐,当时我无言以对,只好回答,目前没有合适的保护办法。”这次的经历让赵历平印象深刻,也让他思考了很多这方面的问题。
“雕塑群是个公共艺术,也是种环境艺术。以乾陵石刻雕塑群为例,它的整体设计、布局上都很符合唐代文化历史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最高峰。可以说,这座陵墓的狮子雕刻艺术,是唐代雕刻艺术中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国狮子艺术中的典范,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能够超越它的作品。”正是基于这一方面的原因,赵历平认为清洗虽是一时的事情,但文物保护却是不容忽视的大事。
在他看来,随着工业污染的加剧,雨水里面硫、酸成分增加,对石刻文物表面的腐蚀比古代时期大,“特别是这种大型石刻雕塑不能搬到室内进行保护,政府部门应该多关注它们。比如国外有采取玻璃密封的手段进行保护。”除此之外,他认为应该听取多方面专家的建议,“考古学家可以从历史的角度谈保护,艺术家可以从欣赏的价值谈保护。”
史党社也认为:“文物保护工作应该慎之又慎,造成损害后是不可逆的。”在对他的采访中,“谨慎”一词强调了三次,可以窥见他对于这一工作的态度和重视程度。“我们在文物开采工作中,如果认为现在的技术手段达不到保护条件,宁愿恢复原貌将文物封存起来,也不会贸然拿出来,因为它原本的条件是稳定的,损害小。所以,对于石刻雕塑而言,如果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处理清洗它,不如等技术成熟后再开展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