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趣事 >> 七旬老伯出书介绍竹刻扇骨 解读历代45位竹刻家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趣事 >> 七旬老伯出书介绍竹刻扇骨 解读历代45位竹刻家

七旬老伯出书介绍竹刻扇骨 解读历代45位竹刻家

作者:佚名      收藏趣事编辑:admin     

  “我最近写了一本关于竹刻扇骨的书,对45位历朝历代竹刻大家进行解读,终于在上个月出版发行了。”近日,石路街道居民杨君康说。记者了解到,杨君康今年71岁,说到手里这本140多页、10万字的《竹刻扇骨鉴赏》,他说,这本书是2012年开始写的,一直到今年才完稿,并且把手稿录入电脑,找出版社校对,自费8万元出版,一直到今年10月,1000本新书才到了自己手里。

  ■从艺

  50年痴心竹刻

  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

  今年71岁的杨君康师傅家住石路街道信记社区。满面红光,风度翩翩,大师气质一览无遗,虽然已成为竹刻界的泰斗,却谦逊无比。杨师傅1944年出生于上海,刚上初中就写得一首好字。1963年“上山下乡运动”兴起,一腔热情的杨师傅争着到了苏北东辛农场,“虽然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辛苦,但即使在难以忍受的劳动之余,我还是紧握笔杆。”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君康从同学李天雷那里借来了一本《怎样刻印章》,便开始了篆刻的启蒙之旅,1964年就有了刻毛主席手迹在竹筒上的经历。在农场的16年里,杨师傅可以说是苦都吃过了,在烈日下采石扛石,在寒风中拓河开渠,但是从没消磨他的艺术创作之心,在苏北贫瘠的土地上积累了大量有血有肉的作品和日后创作的素材。

  1980年,杨师傅获准返城回苏,之后走马灯似的连遭“换岗”,工作生活一直不得安宁,然而,他与竹刻艺术不离不弃,坚持利用业余时间醉心创作。因为各项基本功扎实,创作得心应手,即使临摹优秀作品也能做到形准刀准,刻出原作品神韵。“我自绘自刻,能刻出浮雕效果,这都是得益于多年画素描头像、人体练就的犀利目光。”杨君康骄傲地说道。

  ■竹刻

  跳出窠臼大胆创新

  人物造型糅进素描技法

  杨君康师傅的竹刻作品遵循前人所说“惟艺术贵在创作,自应跳出窠臼,刻前人所未刻,新题材原在天地间,端在善于取耳”的原则进行创新,创作了“张大千到敦煌”、“徐悲鸿在嘉陵江边”、“傅抱石造化为师”等阳文笔筒,人物造型都糅进了西洋素描技法。

  杨师傅介绍说,他最得意的一件作品是“齐白石立像”扇骨,可谓是写实传神。“刻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一刀都不能刻错。”在这把扇骨上,竹刻人物的高度在10厘米左右,宽度只有2厘米,人物头像更是只有指甲盖大小。为了将人物表情、形态表现出来,杨师傅采用了“微雕”技法:先是略施几刀刻出长衫轮廓;脸部则采用浮雕法刻五官、肌肉、胡须,写实写意结合,呈现多彩之风姿;最后是眼睛部分,白石老人深陷的眼窝上架着一副眼镜,镜片后充满睿智的眼神,更是成为“聚焦点”。

  尽管大器晚成,但是厚积薄发让杨师傅这几年进入了艺术创作的鼎盛期,不断地参展参赛,还获得了高级工艺师的称号和业内的广泛认可。2009年,《草圣张旭》留青搁臂作品在全国第十一届工艺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2013年还被收入中国嘉德秋拍目录。

  ■写书

  尽量把名家轶事写进去

  学术、知识、趣味三者并重

  从2008年开始,杨师傅就陆续将自己对竹刻的一些研究、体会发表于各类报纸。杨君康说,以往有关竹刻的书籍比如《竹人录》、《竹刻小言》等书,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半文半白,但是他要写的书一定要通俗、明白,不故弄虚玄,让新竹人一看就懂。

  “虽说是竹人写竹人,应该不难,其实不然。有些竹刻大家的资料记载只有近百字,极其简略,如何介绍他,又不违背历史事实,实在伤透脑筋。”倔强的杨君康并未退缩,反复阅读这近百字的简介,思索如何入手,并多次跑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另外,杨君康尽量把这些竹人的轶事写进去,做到学术、知识、趣味的三性并重,让人一窥竹人的丰富人生,不至读来枯燥。杨师傅说,自己为这本书付出了很多努力,从未想过放弃。

  “写书虽然辛苦,可也带来了很多感悟,对我来说,是一次极佳的学习机会。”杨君康说。“虽然也有人说这些钱干点啥不好,何苦呢?我不这么看,钱可以用来享受,但它买不来可传承下去的价值,以后有人用到这本书,它应该能带来一点参考价值。”杨师傅坚定地说道。

  通讯员 宋娜娜

  本报记者 周晓青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