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趣事 >> 泥水匠也玩转黄花梨工艺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趣事 >> 泥水匠也玩转黄花梨工艺

泥水匠也玩转黄花梨工艺

作者:佚名      收藏趣事编辑:admin     
大笔筒中还有小笔筒。 大笔筒中还有小笔筒。 周凤炎展示他创作的曲壶。 周凤炎展示他创作的曲壶。 周凤炎制作的提梁壶曲壶。 周凤炎制作的提梁壶曲壶。

  ■ 本报记者彭桐 文/图

黄花梨作品《和通日月》。黄花梨作品《和通日月》。

  在目前的海南黄花梨工艺业界,35岁的大小伙周凤炎竟然被称作“制壶王”。周凤炎读书不多,自学成才,来海南三年时间就有了两项发明,用近乎神话般的“笔筒挖芯刀”和“会拐弯的刀”,实现了对黄花梨加工工艺的两项创新,至今在海南乃至全国无人超越。

  1

  

  独创挖芯刀

  

  省料挖笔筒

  来海南四年,从事黄花梨加工业短短的三年,周凤炎已经成为了海南黄花梨茶壶、笔筒加工的“老大”,圈内喜称的“大师傅”。

  说周凤炎是“老大”,不仅是指他的工艺做得好,还因为他对传统的黄花梨加工工艺进行了创新和改造,而且是无师自通式的“发明”。

  过去,人们加工笔筒掏空中间时,一般是用机床把中间的木料打成碎渣,甚至成粉掉出来。周凤炎觉得这样太浪费了,他想,如果通过一种工艺能够将中间的木料完整地挖出来,这样挖出来的木料还可以加工成一个小一些的笔筒或者其他的工艺品,岂不两全其美。

  然而,想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有经验可循,也无人指导,更没有任何的参考资料,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更让周凤炎为难的是,海南还没有这方面的厂家,提供场地与技术让他实验。

  幸好,周凤炎有一位好朋友在上海就是做刀具加工的。他通过电话跟好友进行协商,讲明他的构想。但图纸和语言也是非常抽象的,好在对方也是一个行家,终于将第一个模具做了出来。

  周凤炎收到模具后,又经过不断的试验、琢磨,再反复地试验,终于在他上岛的第三年,2013年做成了一把“笔筒挖芯刀”。这把神奇的小刀,可在笔筒里挖出完整的料,将剩料再做成诸多工艺品。

  直到现在,这种刀具,在海南只有他一个人有。而这项工艺,在海南也只有他一个人掌握。甚至,他借用此刀,雕出大笔筒套小笔筒,而大小两筒之间的刀缝仅0.5公分,令福建的世传笔筒专家们都自叹弗如。

  2

  

  再创拐弯刀 成就提梁壶

  周凤炎用珍贵的名木海南黄花梨制壶,就少不了对各种壶的研究。除了传统的圆壶,还有难度较大的方壶、六角壶、八角壶,甚至“南瓜”、“葵花”等各种形制、款式的,他也要在“脑子里摸个透”,越是别人不敢想和做不到的,他偏要想,还要做到。

  今年上半年,周凤炎喜欢上了紫砂壶大师汪寅仙的“曲壶”。汪寅仙大师的“曲壶”跟别的壶不一样———别的壶的壶把是在壶边上的,而曲壶的壶把却是在壶口上方的。

  对于这种超个性的壶,在木雕界还是整个木材加工行业,都没出现过。如果仅仅凭现在的工艺,根本无法对壶心进行加工。怎么办?这个大问号,在周凤炎第一眼看上曲壶后就产生了。

  周凤炎一边想看别人怎么做,一边上网找资料。可惜的是,他未能如愿———既看不到这样的工艺,也查不到相关的资料。一切都是空白,没办法,只好自己设计、制造这样的“工艺东东”了。

  在长达半个月时间里,周凤炎吃不香睡不好,脑子里闪现的都是怎样做一把适用于挖曲壶的刀具,有时半夜产生了一点灵感,就立马爬起来画图纸。

  经过无数次的否定再否定,摸索再摸索,改进再改进,周凤炎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一种“会拐弯的刀”,专门应用制作提梁壶。

  目前,他利用这把“玄妙的刀”,已经成功地制作出了第一把仿紫砂大师汪寅仙的海黄“曲壶”,其工艺美奂绝伦。这把“空前的壶”已经被藏家抢去收藏。他备好料,正准备做第二把壶,打算提把好壶喜迎2015年元旦。

  3

  

  曾经泥水工 雕琢黄花梨

  周凤炎是江西九江人,不仅年龄不大,个头也不高,但说起话来特别快。至于怎么结缘黄花梨?怎样迷上工艺品加工?周凤炎很有故事。

  周凤炎小时候家境贫穷,初中没毕业就开始打工谋生。他最早做的是泥水匠,跟着村里的一个老师傅学。周凤炎做事认真到极点,当泥水工不到半年,人家就只请他去干活,不再请他师傅了。最后,师傅忍无可忍,赶走了他。

  周凤炎辗转到了上海,跟一个熟人学电工,在后来的工程中,由于他的电工活做得又细致又出色,便被工程老板留在身边,凡能承包到的电工活都交给他做。

  2010年,周凤炎遭遇一场病,动了手术。术后,妹妹和妹夫就把他接到了海南。他一下子就被海南的一切吸引了,再也不愿离开。他觉得海南空气好,环境好,慢节奏生活,最适合休养生息。于是,决定留在海口,再次转行,迎接人生的第三次挑战。

  由于妹妹、妹夫是做海黄生意的,加上自己又是干工艺活的出身,周凤炎一开始就对别人加工黄花梨特别感兴趣。有事没事,他就跑到海口东湖边,看别人加工黄花梨,有时一看就是一整天。半年过后,身体基本恢复,“偷师学艺”后的他就开始自己动手试着加工黄花梨了。

  想到自己既然当泥水匠和电工可以脱颖而出,周凤炎暗暗誓言玩黄花梨也要玩出名堂。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其加工工艺精进,逐渐得到了一些藏家、商家的赏识。

  海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陈良说,周凤炎的作品最讲究器型和“精气神”的完美结合,做到了形神兼备,使器物达到至高境界。而如今,有人建议周凤炎去申请“工艺大师”称号。他说,名和利不重要,重要的是出于一种真心的爱,他会知难而上,继续攻关。

  

栏目导航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宝物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