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记者 于峰 徐赟
“栖霞区仙林湖南面,最近出现了一个‘考古现场’。”日前,有读者向金陵晚报报料。记者实地查看并采访业内人士后得知,这是一处在南京地区不算多见的古代窑址,和2010年在栖霞尧化门发现的宋代古窑非常相像,是一种“馒头窑”。
可能是古代的“馒头窑”
在周边某工地上打工的范先生告诉记者,前一阵子,这个地块上有人在“施工”,打听了一下,原来是搞考古,前后持续了一段时间。这些大坑就是考古结束之后,考古人员撤离后留下来的。和记者一起前去查看的考古爱好者小王表示很奇怪,他说,南京地区的考古现场,挖出的大坑往往是墓穴,但此次发现的大坑很奇怪,很明显不是古墓,它们究竟是什么呢?
记者将现场拍摄的图片发给南京考古界一位资深人士看。他告诉记者,这是典型的古窑址,在南京地区较为罕见。从图片上看,可以看到现场发掘出了古窑口最前面的工作间、窑门、火膛操作平台、火膛、窑室等组成部分。大的那个窑,八组竖着摆放的砖块其实是形成了九条烟道。烟道后面就是火膛。从现场看,火膛后顶部还有排烟口。小的那个窑,六块竖砖,砌出了七条烟道。
这位专家告诉记者,这种古窑一般都是用黏土砌筑的,在高温烧制下,黏土会被烧得坚硬如铁,窑壁也光滑油亮。“我们将这种窑称为馒头窑,你看,它们的外形像不像馒头,这些窑在历史上可能是烧制陶瓷制品或者为周边居民烧制建筑材料的!”
两个造型奇特的大坑洞
昨天下午,记者赶到了热心市民反映的仙林湖南面的这一大片荒草地上,记者从广志路走上了这一片荒地,沿着有脚印的地方,记者注意到地上被打了很多直径在5厘米左右的圆形孔,深度不浅。就在离广志路大约20多米的地方,眼前出现了一些被堆起来的土堆,走近一看,原来土堆的边上就是市民所反映的“考古现场”。
记者注意到,这是两个椭圆形的大坑,两个大坑内部的形状基本一样,在坑的北边都有阶梯状的台阶,然后便是深坑,中间是一个下穿的洞穴,坑的南北边就这样被分隔开,而在南边,一个像如今水利大坝状的砖块堆砌物映入眼帘。这个圆弧状的石块堆砌物深度在一米左右,而在最下方是八组竖着摆放的青砖(每组两块青砖),将上面横着堆砌的青砖支撑起来,造型比较独特,而在“砖墙”后面还有一块长方形的空洞,这样的造型跟如今的水坝非常像。
随后,记者来到边上的另外一个坑洞,这个砖墙高度相对更高一些,不过只有六块竖着的砖支撑,坑里还有不少的积水。而在北面,裸露出不少黑色的石块,比较有层次感。仔细观察两个大坑上的砖块,记者并没有发现上面刻有文字的痕迹。
记者继续往里面走,竟然又发现了两处大型长方形坑洞,而这里则是被水浸没,从外面依稀可以看见水下依然呈现有层次的阶梯,边上的红色砖块上还有一些平行的纹路。而在整个荒草地上,圆形的孔洞随处可见,被挖掘出来的土也都被堆在坑洞一旁。
具体年代还不易判断
据记者了解,2010年6月,南京的考古专家在同属栖霞区的尧化门附近,挖掘出了一组东晋、南唐古墓,同时还发现了三座宋代馒头窑。当年尧化门发现的那座宋代馒头窑的结构,与此次仙林湖附近发现的古窑址几乎一模一样,但此次发现的古窑址规模较大。据资料介绍,馒头窑是陶瓷窑炉的一种,也称为“圆窑”,始于战国,在古代我国北方地区广泛使用,馒头窑的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点火后,火焰自火膛先喷至窑顶,再倒向窑底,流经坯体,烟气从后墙底部的吸火孔入后墙内的烟囱排出。专家告诉记者,2010年尧化门发现的馒头窑中曾出土一枚“元符通宝”,从而确认其年代为北宋,“元符”是宋哲宗的年号。此次发现的两座馒头窑,其年代是何时还不好说。“必须有可靠的出土物来进行年代上的佐证!”
据悉,地下出土发现的、保存完好的古代窑址在南京地区不算多见。2008年,南京城南窑岗村出土过多座烧制大报恩寺塔建筑构件的明代琉璃窑,其中最为完整的一处,后来作为珍贵文物,已整体搬迁到南京市博物馆的庭院中。
栖霞境内曾有“官窑”
栖霞地区发现的多座古代窑址,当年到底烧制的是什么“产品”呢?现在还不得而知,但记者了解到,栖霞地区的古窑较为集中,还有村子以“官窑”来命名。据栖霞区的文物工作者考证,栖霞区栖霞街道有到目前为止江苏发现的唯一一座明城砖窑遗址群,该街道的官窖村在历史上有“72座窑”的说法,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古代官窑的遗址,当地还散落着很多没有烧制完成的南京明城砖。 于峰 徐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