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底开始,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带一路”在股市上掀起一波波热潮,如今,这项国家战略的影响力也扩散至艺术市场,开始出现了一些值得投资者关注的新现象。
展望2015年,由于国家战略的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必将获得快速发展,与之相关的题材也会受到包括艺术市场在内的市场投资者的关注。艺术资产将率先推出“丝绸之路的明珠”系列报道,供艺术品投资者与藏家参考。
记者 陈晓红 编辑 陈羽
在我国全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国家战略的带动下,原来很多被历史掩没的艺术瑰宝正渐渐被拂去尘埃,现出满身华彩,吸引越来越多的艺术收藏家去关注、揣摩继而“挖掘”。犍陀罗艺术虽然是国际主流收藏,中国所藏却少之又少,可谓一大憾事,但它代表了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一点,是佛教艺术的源头,随着佛教艺术收藏的升温和“丝绸之路”热的助推,必将成为中国收藏的一个新热点。记者近日采访了被称为国内收藏犍陀罗艺术第一人的何平先生,听他侃侃而谈犍陀罗艺术以及他的收藏。
犍陀罗艺术:佛像之源
犍陀罗为古印度列国之一,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5世纪之间活跃于印度北方,影响所及覆盖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以及中亚的部分地区,其鼎盛期为公元前1世纪兴起的贵霜王朝,到公元1世纪其第三代国王迦腻色迦大兴佛教,修建寺庙,被称为“阿育王第二”。当时正值佛教由小乘教向大乘教转变,信众开始建造佛像,使佛教本身以及佛教艺术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因此人们把当时的佛像称为犍陀罗造像。而从收藏佛教艺术起步的何平之所以热衷犍陀罗艺术,其初衷也是因为那是佛像的源头。
在近期举办的上海举办的“国际古唐卡与造像艺术展”中,何平展示了他的部分藏品。犍陀罗艺术被专家称为希腊式佛教艺术,在现场陈列的四尊犍陀罗佛像上,记者看到,那些佛像有的具有西方人的容貌与体格特征,迥异于今天我们常见的中国佛像。何平指出,犍陀罗艺术萌发时正值古希腊亚历山大东征之后,许多希腊人在东征中移民中亚,为当地带来了雕像艺术,也使早期佛像带着古希腊雕塑的特点。展览现场的一尊大理石头像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何平认为这应该是犍陀罗艺术中的早期作品,他还指出当地是不产大理石的,肯定是在犍陀罗国力强盛时期远途运过来的,也许当时造像的工匠就是移民当地的希腊人。现场还有一件铜造像,何平认为其年代在公元5到6世纪。据何平介绍,犍陀罗艺术中的铜造像在国际上都是非常稀少的,完整的犍陀罗铜造像全球存世量应该在10件左右。
犍陀罗收藏VS全球眼光
“犍陀罗艺术代表了丝绸之路文化的一个点,在国际上是主流,未来对其关注度会越来越高。不过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在国家博物馆看丝绸之路展,里面涉及犍陀罗艺术的只有一张照片。”何平表示,连韩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犍陀罗艺术实物都是比较丰富的;而在日本,无论是国家博物馆还是地方博物馆,犍陀罗艺术的实物藏品是不可缺少的,而且藏品量很大。因为犍陀罗艺术品是国际收藏的主流,存世量比较大,每年国际古董展览、拍卖会都会出现很多,收集难度并不大,远远低于唐三彩。
“国内现阶段收藏还是主要关注收益回报方面,更关注短期的回报率。”何平认为,当前市场上的佛教艺术热中,国内藏家关注的主要还是明清时期和藏传佛像的作品,犍陀罗收藏还处于萌芽状态。“国内收藏犍陀罗还是需要一个过程,不过我估计在未来3-5年内,国内会出现一些犍陀罗收藏量和艺术品味都有一定级别的收藏家。”何平计划在2015年底或2016年初,由国内、国际的藏家拿出藏品,在上海举办一个展览。犍陀罗艺术收藏,虽然比较小众,中国收藏圈子里犍陀罗已经慢慢开始热了,但是因为不了解,会出现不少仿造品,以致以讹传讹,让有兴趣的藏家望而却步。何平将致力于在未来的展览和专著里提供一手资料。
“我个人非常喜欢犍陀罗文化。犍陀罗其实就是古代中国的邻国,但由于历史的关系,大部分研究一直在国外。”收藏犍陀罗艺术已有5年,何平认为现在中国已经富强起来,而且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我们应该系统研究犍陀罗艺术。接下来何平打算在2015年出版专著《犍陀罗佛教文明史》,这部专著将完全从历史角度阐述犍陀罗文明的起源、诞生、发展,以及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他还计划每年出一本关于犍陀罗的书,详细阐述犍陀罗艺术的鉴赏与收藏,并会翻译一些国际上相关的书籍,慢慢在上海成立一个工作室来推动犍陀罗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