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微博上转发中医老处方,为漂亮的毛笔字惊叹
既是处方 又是书法作品
如果你也写得一手好字,请跟我们分享
见习记者 葛焱
近日,网友“海宁阿林”发了一条微博:“今看到朋友收藏的多张民国名中医处方,处方墨迹简直是书法墨宝,发上来给大家欣赏,依次:秦伯未、朱凤嘉、殷骏生、金千里、刘一峯、朱斐君、张凤郊、刘民叔、傅雍言。处方疗疾,书法养生!”
这条微博也引来网友围观,网友“没得可叫”说:“我以为,名医处方的研究价值,高于书法本身。”网友“阿西的蓝天”说:“如今被电脑取代,以后再也看不到这样珍贵的中医处方了。”
偶然翻出来的老处方
为了一探究竟,我们通过网友“海宁阿林”找到了他这位爱好收藏的朋友,他是中医院的医生,从事中医诊治几十年,对中医文化颇有研究。
近期,他正在编写《海宁历代名医传略》,在整理海宁名医朱炼之的书籍资料时,翻出了几张老处方。这些老处方都是他30多年间陆续收藏的,当时觉得喜欢便留了下来。
“每张处方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可以从中获得很多信息。”他这样说道。
一经整理,共有几十张,大多为民国时期的名中医所开,像秦伯未、朱斐君、傅雍言等,都是当时全国知名的中医。几十年过去了,曾经用宣纸书写的处方也早已泛黄残损,于是,他请来专业的装裱师进行装裱,以便传阅和学习。
处方有个性,都是私人定制
细细看来,每张处方都很有个性,有的印了自己的肖像,有的印着门人名字,有的印着自己的行医准则,可以说,都是私人定制款处方。
有一张是海宁名医朱炼之老师朱斐君所写,处方的左下方印有门人的名字。不过上面还没有朱炼之的名字,因为他是1940年师从朱斐君的,所以在这张处方上,还没有他的名字。
秦伯未是上海名中医,他的这张处方先描写了病人的症状,随后诊断,并写下了所配的药,共有11味药,用量在3-5钱。处方的右上角印有秦伯未的号“谦斋”,左侧留有诊所的地址和电话,左下方是他的印章。
还有一张“横”过来的处方,据推测,可能右侧曾经写过处方,裁掉后留下左侧继续书写。这是名医傅雍言所开的方子。处方中间印有“谨守病机”这四个大字,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傅雍言将此作为自己行医准则,时刻提醒自己。
江阴朱氏中医“一门三杰”之一的朱凤嘉的处方,洋洋洒洒写了两页,是给“方大小姐”所开的。方子由“经云”开头,从《黄帝内经》引出相关病症,写完病症后,开了一味丸方,所用药材较多,详细注明了每味药材的用量。
方大小姐’是当地的一位名门小姐,当时得了皮肤病,于是把中医先生请到家里看病的。看得出来,朱先生很重视,处方写得很详细。”这位收藏者说。
并不过时的老处方
虽然处方各有特性,但有一些特点也是共有的。“可以总结出那个时代医生开方的三个特点。”收藏者介绍说,一是“谨守病机”,医生开方用药极其严谨,绝不会妄下结论;二是用药精简,基本上9-12味药物;三是剂量小,一般在一钱至三钱之间,主张徐徐收效,以平和为贵。
收藏者说,虽然这些处方至今已有几十年历史了,但对于今天的中医学来说,其辨证论治的缜密,遣方用药的认真,到行医者人品修养,乃至医患沟通的技巧,仍有借鉴之用。
而且,这些名医都写得一手好字,所以每一张处方都堪称一幅书法作品。“像秦伯未的字当时就很有名,有人为了他的墨宝专门去看病,让他开方子。”收藏者说,外行看不懂处方,哪怕作为欣赏也是好的。
接下来,他打算整理出100张手写处方,汇成一本民国名中医药方集,“既可以欣赏名医墨迹,又能传承中医文化,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来和我们互动
收藏者说,当时的中医名家书法好,跟时代也有关系,因为当时都是手写字。
而今,电脑普及,在这个提笔忘字的时代,“好字”愈发难得。所以,如果你写得一手好字,欢迎跟我们分享,我们将选登在报纸上。特别是学生,如果字好,别羞涩,晒给大家看一看哦,也能鼓励别的学生一起练字。
1、将你的书法作品拿到报社。
2、你自己翻拍成照片后通过新浪微博“@海宁日报-潮城网”、海宁日报微信(hnrbwx)发给我们。
海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