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清晨,巍山古城一片寂静,78岁的蔡奶奶绕着拱辰楼默默地走了一圈,眼睛湿润。“我从小就生活在古城,这城楼就像我的父母一样亲切。”蔡奶奶哽咽着说。每天晚上,只要看到古楼上的灯亮了起来,她就知道该回家了。然而今天,巍峨屹立了625年的城楼不会再亮灯了。
1月3日凌晨2时49分,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诏镇拱辰楼发生火灾,如今仅剩几根焦黑的木梁和断壁残垣。
“好比在我们心中剜去一块肉”
大火之后,刺心的痛在这座小城蔓延。
“文献名邦”巍山古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南诏国发祥地,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全城有大小街巷20多条,80多座民居和几十处寺庙、文庙、书院等建筑,完整地保留了明清两代的建筑特征。位于古城中心的拱辰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比北京天安门早建27年,曾是国内保存完好的最古老和规模最大的城门之一。它是这座古城的主心骨,城里的居民常常在这里开会、聊天。
由于巍山古城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200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与云南省政府和巍山县政府合作,对古城进行了大量的保护和研究工作。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在2004年和2006年两次组织古建研究生院的学生们到巍山学习和调查巍山古建筑现状。
在中外专家的协助下,巍山县委县政府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智慧和财力去保护古城。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巍山古城至今没有为旅游而进行大规模商业开发。”曾参与巍山古城保护和研究工作的云南省社科联主席、研究员范建华说,“当地政府不仅保护古建筑和历史古迹,还着力于保护当地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使巍山成为一座活着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明清古城。”
“这场大火昭示出,即使是古城保护的典范也存在漏洞,其造成的损失不可弥补。”范建华痛惜地说。
巍山县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非常痛心”。他说:“尽管大火已经扑灭,尽管财产损失可以统计,但文化的损失难以统计,不可估量,这场火灾好比在我们心中剜去了一块肉。”
楼内是文化展示还是商业经营
截至记者发稿前,此次起火原因尚未公布。但有人认为,火灾与古楼上的“茶馆”有关。
古城居民告诉记者,前几年没有开“茶馆”时,上古楼要收两元门票,还要经过检查,明火、打火机等都不准带上去。但后来有了“茶馆”后就不检查了。不买门票就要喝茶,两元一位。
巍山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刘喜树表示,2010年前,拱辰楼由文管所直接管理和使用。但2010年4月,县文化体育局与民间团队“南诏古乐团”签订了《拱辰 楼委托管理使用协议书》,将拱辰楼作为南诏古乐展示场所,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拱辰楼的使用和管理权交给了南诏古乐团。
由于文物保护单位只能作为参观场所,不能作为经营场所,县文管所向县文体局提出了书面意见,据相关工作人员回忆,当时书面明确提出“不允许搞经营活动”,并签订了《文物保护单位使用合同》。
在被烧毁的城楼上,记者注意到一个牌子上写着“服务内容:古乐欣赏、艺术传承、歌舞休闲、茶饮餐点”。
南诏古乐团团长殷俊华说,南诏古乐团是经过民政部门注册的民间团体,乐团有30人,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从事的是公益性活动,每周一次古乐表演,偶尔也为一些旅行团表演。每人两元的茶位费,是为了维护日常的清洁卫生。
记者获悉,2014年1月,消防部门和文管所、文体局在对拱辰楼的检查中发现,作为南诏古乐展示场所的拱辰楼大厅顶棚是布类装饰,为易燃材料,同时多处电器线路直接敷设于木质构件之上,存在火灾隐患。这些部门对拱辰楼提出了整改意见,但6月再去检查时,问题依然存在。
巍山县消防大队政治教导员杨再庆告诉记者,消防大队每晚8点~10点在古城巡逻,1月2日晚上巡逻时,巡逻人员没有发现异常。火灾发生当晚,拱辰楼保安请假,古楼里只住着殷俊华一个人,是他报的警。
据悉,1月3日凌晨2时49分接到报警后,2时55分,消防车全部到位。城楼周围有6个消火栓,当晚使用了5个,而且供水量一直没有断过。但由于拱辰楼 为木质结构,且城楼较高,周围空旷,空气流通大,中间发生了一次轰燃,火苗迅速窜到楼顶,“城楼一寸一寸被大火吞噬”。
古城保护预防第一,消防第二
从2013年以来,火光之灾让云南的历史文化古城损失惨重。
2013年3月11日20时30分许,丽江古城光义街现文巷42号的木府古驿客栈,因一名9岁男孩在店内玩火导致火灾。火灾烧毁13户人家107间民房,其中客栈4家,6个院落,过火面积2243.46平方米。
2014年1月11日凌晨1时37分许,中国保存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发生火灾,共烧毁房屋343栋,总受灾户数246户,古城最 繁华地带变成废墟。部分文物及其他佛教文化艺术品也被烧毁。直接原因为如意客栈经营者唐英在入睡前未关闭取暖器电源引燃可燃物。
2014年4月6日凌晨4时10分许,丽江束河古城街尾村65号的成都冒菜馆老板将未熄灭的蜂窝煤炉置于馆内,引燃周围物品,共致10间铺面损毁,烧毁4个院落,涉及11个户主,过火面积490平方米。
云南社科院副院长杨福泉认为,无论是已经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古城,还是像巍山这样保持着原生态农耕文化的古城,由于过去消防设施的薄弱,都面临火灾的威胁。
“这些火灾都与商业经营有关。解决居住在古城里的居民如何规范商业经营,尽快摸清哪些文物保护单位被用于商业开发,地方尽快出台实施细则立法保护文物单位等问题,都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他说。
一方面是缺乏法律细则对文物的保护,另一方面却是执法不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巍山相关部门每年都要对古城进行两三次的大检查,在检查中也发现不少文物 保护单位消防措施缺乏;有些村甚至只有简单的灭火器材。然而,发现这些问题,却没有进行有效的整改,同时,当地古建筑群的消防措施还在建设中。
“古城保护预防第一,消防第二。”杨福泉认为,在古建筑保护上,中国应向日本学习。由于日本城市建筑大量使用木材,使得火灾是日本永远的劲敌,但正因此,日本在对古建筑的防火保护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如对古建筑翻修时都会采取防火措施,比如外部用铜板包裹等,以增强抗火性。
“古建筑保护不是隔断历史,而是历史通过古建筑在现代的延续。保护古建筑本身不是最终目的,文化的传承和体验才是根本。”范建华说:“吸取教训,立即行动,不要再让火灾制造更多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