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趣事 >> 工艺创新能否为国家非遗带来新活力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趣事 >> 工艺创新能否为国家非遗带来新活力

工艺创新能否为国家非遗带来新活力

作者:佚名      收藏趣事编辑:admin     
新会葵博园内展出的葵艺产品。甘雁娜 摄 新会葵博园内展出的葵艺产品。甘雁娜 摄 图为新会葵博园内展出的制葵流程。甘雁娜 摄 图为新会葵博园内展出的制葵流程。甘雁娜 摄 在新会葵博园内,惠林葵艺工作室的技术人员在进行绣扇工序。甘雁娜 摄 在新会葵博园内,惠林葵艺工作室的技术人员在进行绣扇工序。甘雁娜 摄 葵娃们在制作葵艺。 陈春花 摄葵娃们在制作葵艺。 陈春花 摄

  头版纵深

  “2013年国际米兰设计周优良设计展”上,葵灯亮相欧洲,新会葵艺的创新发展一时成为各界关注的话题。葵灯的出现以及探索之路,最重要的意义是,启发更多非遗传承人以及外界关注非遗并尝试通过创新来发展这些中国传统手工艺,尤其是通过工业设计实现复兴。

  探索之路

  设计创新发展如何寻找载体?

  葵灯最初出现,缘于五邑大学教师温为才发现葵叶的透光性很好,灯效也很不错。而通过设计将葵艺与灯具结合受到反响之后,他开始反思葵艺的转型发展问题。

  温为才分析说,葵艺之所以发展到今天“举步维艰”的地步,核心在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没有真正的创新人才,手工艺的思维不足以保护它。另外,“非遗”本身有文化载体,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要取得载体上的突破难度大,且要保留传统工艺再赋予新的载体,更加难上加难。这使得许多“非遗”的创新之路无方向可循。“葵扇在现代市场中已经没有实用价值,因此一定要进行产品创新,就产品的设计而言,葵扇的工艺创新,可以寻找一个完全不同的载体”。

  廖惠林是新会葵艺传承人,在他看来,不管是寻找怎么样的载体,怎么结合,葵艺的设计创新都应当是在保留“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不能称为“传承”。新会高级技工学校工艺美术与葵艺班的教师余惠云认为,传统的葵扇扇面只有凤凰、熊猫等为数不多的图案,因此,她以此为切入点,以线、面的形式向抽象画方面发展,还尝试从颜色、绣法上进行改良,但难以实现批量生产,作为礼品赠送给别人。与此同时,她尝试从人才培养上找切入口,在给学生授课时,“不求学生能够精于某项工序,他们掌握了烙画等大方向的手工技艺即可,其他的工序则鼓励学生自己创新,让年轻人参与到创新的行列中”。

  来自深圳的深圳市钴京智汇品牌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骆晓鹏被葵灯吸引,他认为葵艺的设计创新让其他圈子的人才来参与有利于打破原有的固定思维,“更多的创新是来源于圈外人士,他们往往能以一种颠覆性的概念去打破这个,也只有这样,产业的价值或影响才会更大。”

  生产

  传统手工艺能否工业化?

  葵灯制作过程中最大难度就是生产制作过程,由于很多工序都需要手工。因此,“怎么进行工业化生产”成为最多人提出的问题。

  在温为才看来,目前葵艺的转型已经具备了产业化的基础,这包括人才储备、创新产品和群众基础,这是新会葵艺优于其他“非遗”之处。他具体分析,人才储备是指葵艺制作人员,与其他非遗相比,葵艺制作人才结构比较合理、全面,上有70多岁的老人,下有20岁出头的年轻人;创新产品不仅要以传承的眼光看待葵艺,同时将葵艺与工业设计等行业跨界融合,设计新的产品,但不丢失葵艺传统手工艺的内核;千年葵艺传承,本身包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故事,曾对新会产生重大影响,养活了很多人,素有“葵城”美称,对五邑人的情感连接深厚,这使得葵艺“复兴”的群众基础比较强。

  而廖惠林则强调,葵艺的创新发展一定要保留传统手工技艺部分,它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机械所无法实现。然而,葵艺的材料决定了葵叶难用机械来做造型。廖惠林认为,如果用其他材料设计产品投入市场,脱离了“非遗”文化本身,这对葵艺的传承和发展没多大影响。因此,“转型的目的是要将文化保留下来,这是不可忽视的定位,借着头衔使用机械化的模子来生产是没意义的。”

  “事实上来讲,这个东西要做成产业化还有一段路要走”。骆晓鹏直言,如果我们把它产业化,价格平民化,就可以量化,做成家庭必备产品时,它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这是一条出路。但是从今天生产成本来看,不大可能实现。

  骆晓鹏分析说,像葵灯生产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做实用类的产品,而实用的产品面临成本的问题,若能实现产业化把成本降下来,做到大众可以接受的价格,那么它就可以批量做;另一个方向就是挖掘它的附加值,做成一种收藏品、奢侈品,这就不求量,更多的追求这种附加的价值、文化价值、收藏价值。“如何拿捏这两个方向的度是很难的。”

  销售

  走大众化还是精品化?

  由于“非遗”无可替代的手工技艺,使得“非遗”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若不以经济效益来带动产业的发展,创新如何使其进入良性循环发展中?这也是困扰了很多传统手工艺传承者的一个问题。

  葵灯在米兰获奖后,温为才曾找过企业对接,但只有声音没有行动,而后他逐渐发现葵艺的发展唯一的问题是缺少很好的商业推广和运作,一个可以整合传承、设计、生产、销售的团队还没有出现,这是在前面的探索中不曾思考过的,“我们不仅需要创新的产品,更需要创新性的推广”,但江门作为三线城市,相对落后的商业环境限制了“创新性的推广”,因此,“我们不能只把目光放在江门,葵艺作为岭南四大手工艺,也应当上升到岭南文化的高度”,走出去与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进行合作,组建起整合“传承、设计、生产、销售”专业化的高素质团队,一起推动葵艺的传承和发展。

  此次葵灯亮相后,吸引了来自深圳的企业家进行考察对接。温为才带着他们去考察了江门几个非遗地点,让他们深入了解这背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同时也希望通过企业的对接,真正把葵灯推出市场。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大伙陷入走大众化还是精品化讨论中。参与这次葵灯制作的老师陈振益认为,葵艺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文化的回归是从上到下的,即上层的富人将带动文化的流行,从而营造一种文化效应,因此,走市场需要走高端、精品路线,以好的产品来激发市场需求。

  深圳市舜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虞功圣认为,从目前来看,葵艺的社会、文化价值大于它的产业化价值。他甚至提出将其打造成“国礼”的建议,“它的实用性弱了,更多的要做艺术性,走中高端路子,可以观赏又应用。我们以它的文化背景,没一个相对高的附加值,配不起它。现在我们也在摸索,看定位到什么样的点,若市场化量化如何做,如何保留它的元素。我们的了解也还是不够深透,但是希望可以挖掘这个题材,探索市场的接受程度。”

  传承人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葵艺传承人

  廖惠林:葵艺的传承发展须走“量少精品”的路线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新会葵艺,廖惠林从不同的方面尝试,如制作葵篮、葵包以及近两年来与五邑大学进行校企合作研发“葵灯”,在多年的探索中,他总结,除了坚持传统的做法,一定要结合现代观念,推出葵的新产品。他认为葵灯是葵艺转型的一种渠道,而他“最担心市场能否接受,产品一定要融入市场,否则等于零。”另外,葵灯作为创新的产品,目前作为展览、摆设容易,但与市场接轨还需要一个过程,还得考虑质量、安全、外观等商品要素,才能作为一种产品给客户使用。

  廖惠林认为,葵艺日后的传承与发展只能走“量少精品”的路线。据介绍,目前葵艺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优质的原材料;二是葵艺技术人员较少;三是缺少场地,前工序的晒葵没有固定、规范的场地,而租赁的场地,到期后往往因为转变场地用途难续租,重新找场地困难;四是市场空间比较小,接受的人不多,市场不大。

  虽然葵艺传承和发展的整体形势、环境比较艰巨,但廖惠林有信心葵艺能够传承下去,“发展的核心在于做最好的、特色的产品,是真正能够代表葵文化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茅龙笔传承人

  张瑞享:捆绑茅龙笔书画、雕刻以文化效应带动发展

  “这几年主要在笔的功能和外观上进行创新”张瑞亨谈及茅龙笔的创新发展时表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张瑞亨开始改良茅龙笔,以适应“作画”,突破了茅龙笔只应用于书法的局限。近几年张瑞亨开始通过茅龙国画展来扩大茅龙笔的文化效应,以茅龙国画的效果展现茅龙笔的使用效果,从而吸引人们认知茅龙文化,使用茅龙笔,使用茅龙笔作画的人逐渐增加。

  张瑞亨介绍,目前茅龙笔主要分为实用、观赏、收藏、礼品四类,以国内市场为主,约占九成,其中广东占大头,本地以礼品为主,外地则使用的较多。“每年开发新产品,以实现产品多元化”,在张瑞亨制作茅龙笔的场地冈州画院,记者看到除了实用性和礼品装的茅龙笔外,还看到了结合了茅龙笔文化和新会陈皮文化的“非遗混血儿”产品,这也是张瑞亨在“非遗”发展上的创新之一,价格不算高,推出后也普遍受欢迎。

  对于茅龙笔日后的发展,张瑞亨打算将茅龙笔的书法、画画和雕刻三位一体捆绑打造文化效应。“把茅龙笔当做一种文化来营销的效果,比单纯营销茅龙笔要好,单靠一支笔是难有经济效益的,得通过文化效益形成拉动力,带动相关配套的发展。”张瑞亨表示,对于茅龙笔的发展,更倾向于高端和低端两个市场一起发展,低端市场指实用类的产品,也就是茅龙笔,这可以保证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高端市场是做文化艺术品,如茅龙国画,这主要面向上层社会人士。

  “手工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所在,非遗产品有市场,但价值难提高,难以支付人工成本。”张瑞亨分析,得通过文化效应推广开来,从工具演变为一种文化,从而具备经济和使用价值,两者兼备才有生命力,否则就没有意义了。但目前茅龙笔的影响面还不够广,他认为这主要受困于茅龙笔的应用技艺难掌握,并建议加大这方面的推广,让更多人掌握茅龙笔的使用方法,反过来推动茅龙笔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宫灯传承人

  李仰东:创新要融入中国元素及现代人生活

  “这个产品在海外的华侨华人中的认同度是很高的,我现在最大的希望把这个产品介绍给国内的朋友。”今年东艺宫灯传承人李仰东带着创新作品“东艺小夜灯”参加了江门礼物大赛,他如此向外界介绍。

  如果不是因为要保留宫灯这一传统手工艺,移民美国的李仰东今天可能还背着包跑在时代广场画画。从美国回到江门7年,这7年里他只做一件事,就是生产宫灯。“怎么做好宫灯,怎么推广出去,是我的责任。”从同族长辈李发手里接过生产宫灯的棒之后,他信心满满。在他看来,这个宫灯有着辉煌历史,而且是绘画、造型和玻璃工艺的集合体,是可以推向全国甚至国际市场。

  这几年里,他一步步将宫灯推向了省级非遗,但同时宫灯发展出路也一直困扰着他。接着,他尝试着创新,将宫灯上材料、图案进行一些改良,以符合现代人的口味。例如用木雕改为现代复合材料,可折叠拼装;在图案上融入江门的碉楼等更多的江门元素等。

  但是,这些微创新依然难以使其打开市场。据其介绍,目前宫灯一年的产量约7000到10000盏,多数是销往海外,“在海外华侨中,它是一种祈福的用品,是新年、中秋、元宵拿来送礼的。”而在中国,这个市场始终打不开。“说起宫灯,在国内人的印象就是灯笼,但华侨一听就明白它的意义和手工艺”。

  李仰东说,宫灯是灯史上最早获得专利的产品,还有着中国、美国、香港的商标,甚至现在香港的钱币上都印有宫灯的图案。关键是,内函、历史、典故都有了,怎么走出来呢?在葵艺创新推出葵灯之后,他也与温为才进行了一次探讨,希望借助学院工业设计的力量,创新产品。“怎么将这种文化融入现代人生活,符合其需要,可以让学生来试着做。我可以配合他们做试着做一些产品。”李仰东认为非遗除了保护,一定要发展的思维,并希望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融入更多中国元素,而不赞同产业化,“因为那样附加值和品味都不高”。

  南方日报记者 甘雁娜 陈春花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