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趣事 >> 竹刻将清静浸透到生命里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趣事 >> 竹刻将清静浸透到生命里

竹刻将清静浸透到生命里

作者:佚名      收藏趣事编辑:admin     

  为了能更好地刻字,李树森自制了放竹片的工具

  

  竹刻工具,锯和刨子用于裁剪竹片和磨光打平,刀具则用于刻字

  

  为了让竹刻的字能传神,一笔一画都要认真仔细雕刻

  2015年刚刚开始,李树森就格外忙碌。东南角正在举办一场民间手工艺展,李树森的竹刻作品在那儿有一个展位。他每天都要去那儿坐坐,因为总有爱好者在他的展台前驻足,有的还会和李树森聊上一阵子。一次,有个头发花白的老先生站在展台前看了好久,半晌,他抬起头对李树森说:“你这上面的每一刀都有感情。”这让李树森很感动,因为在天津,从事竹刻的人不多,懂得欣赏竹刻的更是少之又少,李树森总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心情。如今,能得到这样的评价,他觉得很欣慰,也觉得这几年为了竹刻付出的一切没有白费。

  与大多数手艺人不同,李树森并不是专业从事竹刻,也不是从小就会,竹刻于他只是个爱好,他真正做竹刻是从退休开始的。因为竹刻是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的一项民间雕刻艺术,北方从事竹刻的人很少。李树森凭着自己对手工艺的悟性以及对竹刻工艺发自内心的喜爱,在几年的时间里,做了近百件竹刻作品,成为目前天津少有的竹刻制作者。

  “我的这四位老师都比我年纪小。我并不觉得花甲之年拜师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不管手法怎么样,态度应该端正”

  竹刻,又称竹雕,是在竹材、竹器上雕刻文字、图画等。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有君子之风。李树森一直就喜欢竹子,年轻时虽未有做竹刻的念头,但他做手工艺的兴趣却是从小就有。“我小时候就爱鼓捣一些小玩意儿。那时候我们的生活单调,也没有玩具,我就自己做手枪还有一些小东西玩。长大后,成家立业忙于工作,这点儿爱好就搁置了,但一直存放在心里。”李树森向记者娓娓道来自己的竹刻之路。

  最近十几年,因为孩子大了,工作也没以前那么忙了,李树森开始重拾旧好。闲暇时,他琢磨着给自己做了“玩具盒”,还在结婚纪念日给妻子做了首饰盒。2011年,李树森正式退休后,带着一直深藏于心的竹子情结,开始做起了竹刻。

  李树森做竹刻的第一步就是拜师。中国的竹刻工艺虽然源远流长,但因为北方的气候条件,竹刻在北方并不流行。身边没有竹刻大师可以请教,李树森就上网找,加了很多竹刻爱好者的群,也因此结交了很多同道中人。通过互联网,李树森遇到了第一位老师—比他儿子年龄还小的竹刻师张立斌。

  虽然在年龄上是长辈,但刚入门的李树森不耻下问,总是尊称对方为“老师”。张立斌教他竹刻用什么工具,还从江南选购了一些竹子寄给李树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材料和工具,知道了一些基本刀法和门道儿,李树森开始做起了竹刻。后来,他又结识了上海的一位书法家,对方指导他竹刻的简单刻法,告诉他怎么用刀、刻哪个部位、用哪种刀。第三位老师是国内有名的竹刻师林媛英,竹刻有哪些规矩、怎样布局、字与画是什么关系、如何刻得活灵活现……这些章法都是在林老师那儿学的。

  去年7月,被称为“中国留青第一家”的常州徐氏家族在西沽公园办展览,李树森带着自己的作品慕名而去。在那里,他遇到了徐氏竹刻的第三代传人徐文静。李树森虚心地向徐文静请教,哪知对方看到他的作品后很吃惊,连忙叫身边的父兄过来看,并说“你看人家天津人,竹刻做得也不错”。李树森那一次受到了徐文静的点拨,茅塞顿开,再刻竹子便有了很多灵感。“我的这四位老师,都比我年纪小,但是我很尊敬他们,把他们当成真正的老师。我并不觉得花甲之年拜师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不管手法怎么样,态度应该端正。”李树森说。

  每天刻竹至少8个小时,不雕画,只刻字,每个字的每一笔都要力争忠于原作,尽量做到不留遗憾

  在家里的那张工作桌前,李树森每天至少要花8个小时做竹刻。竹刻是个精细活儿,一笔一画都要传神。李树森的竹刻,工艺多是留青和浮雕。李树森向记者介绍,竹分四层:竹皮、竹肌、竹糠、竹簧,所谓留青,也称平雕,即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把图案之外的青皮铲去,露出竹肌。浮雕则是在竹肌上做文章。留青和浮雕都属于阳刻。阳刻是竹雕中比较难的刻法,却能准确表达出原作的神韵,所以,李树森很钟情于阳刻。

  从最初的一片竹子,到成为笔筒、臂搁等竹刻工艺品,其间的每一道工序都体现着刻竹人的才情和心血。由于北方不产竹,做竹刻的竹子有的是他在网上买的,有的是老师寄来的。李树森对这些竹子十分珍惜,“得来不容易,别人给多少钱我都不能卖。”

  “人巧莫如家什妙”,刀具是他最亲密的助手和伙伴。要想雕刻一件完整的作品,没有一些功能不同的刻刀是不可能成功完成的。李树森告诉记者,竹刻一般要选用刀刃锋利、不易卷缺的。刻竹子的刀可分为平刀和圆刀等,“欲刻竹,先磨刀”,刀磨得好,活才能干得既快又巧。

  中国的竹刻,多是在竹器上雕刻字和画,李树森却只刻字。一来是因为他缺少绘画功底,二来则是他对中国汉字情有独钟。

  李树森刻字多是临摹名家名作,“刻字很费工夫,一块竹子要刻一个多月,每个字的每一笔、每一画都要力争忠于原作。”因为竹肌本身有丝,丝切得不干净,刻字的时候就会影响效果,所以李树森要求自己每一步都尽量做到不留遗憾。“我可能做不出最好的作品,但力争一块比一块好。”李树森说。

  在一日日、一笔笔的雕刻中,竹的灵魂也一点点地浸透进生命里,这也是竹刻工艺品所起到的陶冶性情的作用

  李树森的工作桌旁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字: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开始做竹刻后,李树森过起了“闭门”的生活,他整日与竹为伴,沉浸在竹与字的世界。

  从前,李树森在单位和社会上有很多朋友,但是自从做竹刻后,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刻竹子,也因此少了很多与朋友的交流和往来。“朋友家办喜事要我去,我只随礼,很少去赴宴,因为出去要占用刻竹的时间。时间一长,人家以为我不重感情了,其实我只是想认真地把竹子刻好,我心里觉得对大家很愧疚。”没有时间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让李树森觉得心里不是滋味,但是选择了竹刻,便选择了一种安静、孤独的生活。他说:“过去我是个急脾气,但是做了竹刻后,心变得特别安静,感觉自己像变了一个人。”

  李树森为自己的书房取名“拙诚斋”,出自汉代刘向的“巧诈不如拙诚”。妙的奸诈不如拙朴的诚实,是李树森对自己的要求。刚开始做竹刻时,李树森便刻了两个字“清正”,这个小小的竹片一直是他的心头好。对竹刻的所有坚守,都来自他从竹身上学到的境界和品格。“在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谦虚;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竹节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风亮节。”在一日日、一笔笔的雕刻中,竹的灵魂也一点点地浸透进他的生命里,这也是竹刻工艺品所起到的陶冶性情的作用。

  在民间手工艺展上,曾有人向李树森提意见,建议他要么将竹片做大,可以挂在墙上当装饰;要么做小,可以放在手里把玩。李树森应承着,可心里却很难受。“竹刻作为一种雅器,它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大众还不是很理解。我希望能通过竹刻找到更多的同道中人,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竹刻,通过这小小的竹刻工艺,咂摸出更多的道理,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美和雅趣。”

  本报记者:苏莉鹏、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