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殷墟至宝:来自商王朝的遗珍》在南京市博物馆开展。近百件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国宝重器集结登场,让南京市民一睹3000多年前的商朝王室遗珍。展览中除了大家已经知道的全国唯二的高仿真司母戊大方鼎、“长”得像“愤怒的小鸟”的青铜鸮卣外,记者还在展厅的一块甲骨上看到了美国的钱币符号。专家告诉记者,我们常用的成语“目不识丁”其实就是从甲骨文中来。
江南时报记者 程岚岚/文 秦怀珠/摄
$原来通“弗”字
在展厅中,大量殷墟甲骨被展示出来,上面有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文保中心主任、安阳工作站站长唐际根告诉记者,这些甲骨文的内容,囊括了祈雨、疾病、生死、婚娶、军事、祭祀 、田猎等商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文字细细读来,非常有趣。你看这块上面,就刻有一个类似美元"$"的标记,仔细看是一个"弗"字。整句连贯起来,其实就是商朝人通过占卜问祖先是否会下雨。”
最简单的甲骨文“·”
连一个字也不认得,形容人不识字或没有学问,我们往往用“目不识丁”这个成语来表示。专家介绍,“目不识丁”这句成语其实就是从甲骨文中来的。他指着展厅橱窗里的一个甲骨文拓片上,文字中间出现的几个点说道:"丁"这个甲骨文在书写的时候就是一个"·",这个"·"就是"丁"。”看到记者一脸惊讶的表情,专家又反复强调了一遍。原来,甲骨文的书写往往非常繁琐,最简单的甲骨文莫过于一个“·”了,如果整篇文字中,你连一个“·”都不认识,那你还能认识什么字呢?目不识丁也就由此而来。
古代“模”与“范”是两件东西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大量的青铜器,而我们常用的一个词“模范”,其实出自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专家告诉记者,“模范”在古代是指铸造金属器物的工具陶模与陶范。古人在冶铸青铜器时,先要用泥土制作出一个“模”,作为实物的样品,然后再按照“模”的样子做出铸型“范”。将冶炼出的金属溶液注入“范”内,冷却后把“范”敲碎,青铜器就大功告成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模”和“范”逐渐变成了一个词,被人们引申为值得学习或仿效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