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别鸣 通讯员 贺娜
他曾为省图书馆与省博物馆捐赠了近10万册古籍、7800余件文物。我省现存古籍约150万册,其中善本约50000种,他所捐赠古籍就占了半壁江山,其中《黄鹤楼集》三卷等更是海内孤本;在省博物馆传世文物中,他的义举是该馆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捐赠,如八大山人全套山水画册、仇英文姬出塞扇面等珍品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弥足珍贵。
徐行可,一个值得湖北文化史铭记的名字。在省,省民进建议:打造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在省图书馆、省博物馆建立徐行可专藏馆。昨日,我省文化界业内行家也发出呼吁,建立徐行可专藏馆,既能打造一个代表湖北文化品位的名片,也有利于为广大民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榜样。
徐行可,生于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湖北武昌(今属武汉市)人,是我国著名的文献学家、收藏大家。1956年,徐行可首批500箱6万册古籍图书捐赠给中科院武汉分院。接受捐赠后,该院奖励其2万元。徐行可坦言:“我是捐书,不是卖书。”他用这笔奖金在北京古籍书店购得《武英殿聚珍版丛书》631册后,再次全部捐至中科院武汉分院。1959年,徐行可因病去世。其子女承其遗志,联名致函省图书馆,将余藏4万册古籍予以捐赠。与此同时,所藏7700余件珍贵文物悉数捐至成立不久的湖北省博物馆。1961年,中科院武汉分院受赠古籍归藏至省图书馆,徐行可收藏的10万件古籍在此完成“合璧”。
徐行可后人介绍,就全国私家藏书捐赠国家的情况看,目前所知数量最大的,周叔弢建国后五次共捐96000余册,郑振铎共捐94000余册,而徐行可所捐图书过10万册,珍本逾万册,文物7800余件,可谓名列前茅。特别是一人将全部古籍、文物集中捐献给本省图书馆、博物馆,为湖北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文献史上也有着重要地位。例如我省修复一代名楼黄鹤楼时,徐行可收藏的海内仅存明万历刻本《黄鹤楼集》,为黄鹤楼修复设计和建设人员提供了重要参考。
据了解,随着古籍、文物进入以市场体现价值的时代,加之给予捐赠人的奖金只是象征性的,与市场价格相差巨大。如今,不管是古籍还是文物的收集,都存在很大难度。我省私人捐赠的古籍、文物越来越少,有价值的更是寥若晨星。徐行可先生的捐赠事迹,更值得树立文化品牌,起到文化镜鉴意义。
近年来,利用珍贵馆藏特色资源,推进特色专题馆建设,已成为从国家到地方图书馆、博物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著名学者郑振铎向国家图书馆捐赠了个人全部的古籍、文物,国家图书馆为此建立了“国家图书馆郑振铎专藏馆”和“国家数字图书馆郑振铎名人馆”;著名学者顾廷龙向上海图书馆捐赠了个人全部的古籍、文物,上海图书馆为此建立了“上海图书馆顾廷龙专藏馆。省民进及我省文化界人士都提出:我省可借鉴相关经验,建设省图书馆、省博物馆徐行可名人专藏馆,以凸显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和地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