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任重
今年3月,黔江区文化执法大队以及黔江区文管所工作人员,历时2年终于追回了两件汉代青铜器出土文物。
日前,黔江区文管所所长颜道渠向本报讲述了这两件青铜器从发现到收回的全过程。
曾以50元被收购
2011年7月,黔江区水市乡两村民在一堆弃土中发现了两件有些破损的青铜器。
当时,这两件青铜器被修水池的工人挖出后,并没有立即被发现,而是埋在土堆里,直到被雨水冲刷现身后,才被上述两位村民偶然发现。
这两位村民没有意识到它们的价值,而是放在院子里闲置。直到2013年春节,从浙江打工归来的余某偶然闲逛时发现,遂以50元的价格买下这两件青铜器。
余某也拿不准这两件青铜器的价值何在。于是,春节后继续外出打工的他,干脆让亲戚把青铜器拿到黔江文物管理所鉴定。
结果,颜道渠他们鉴定发现,二者均为珍贵的巴文化青铜实用器,对于研究当地社会、经济、民族变迁及巴文化的内涵有着重要意义。
两年谈了八次
鉴定完毕后,区文管所向余某的亲戚讲明这两件青铜器的价值,并要求上交文物,但后者以余某不在为理由推脱。
颜道渠说,这两年中谈了8次,其中和余某当面见过2次,但是余某始终显得很消极。“见面的时候,他始终抗拒交还。在电话里,他又一再说要他本人来解决,我们让他委托亲戚解决,他也不同意。”
后来,余某告诉相关部门,他已经在江浙一带联系了买主,最高价愿意出到10万元进行收购。
但私自买卖这样的青铜文物,是要追究法律责任的。好在,最终余某并没有这样做。
直到2015年春节期间,因为考虑到时间拖得太久,青铜器有保护不当的可能,最终双方达成一致,促使余某上交了这两件青铜文物。
“余某的行为差一点就触犯法律。拥有这样的文物,应该第一时间上交,会得到一定的奖励。”颜道渠说。
这两件青铜器为汉代青铜洗,形状如盆、圆形、平底。其一口径28厘米、底径21厘米、高13厘米,肩饰3道弦纹,铸有两兽首耳,口沿和器身有残损;另一件口沿缺失,底径12.5厘米、残高7厘米,器内底饰鱼纹,肩饰5道弦纹,腹部有1道弦纹,两侧铸兽首耳,器身中部有两个破孔。
可以确定是上层人士用品
黔江区文管所所长颜道渠说,整个渝东南片区都曾挖掘过青铜器,但这次余某收藏的青铜洗,属于汉代,且是在现在人群密集聚集区挖掘出来,这属于比较少见的现象。
他说,青铜器的发掘地点,在河边、古墓、山上挖出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一次是直接在村落中找到。他估计,这两件青铜洗是因为战乱、迁移等原因,留在了水市乡。
这两件上千年的青铜洗,目前未得出结论究竟是东汉还是西汉,而且当时恰好是巴文化融入到汉文化的阶段,所以还不能完全判断出所有者的细节。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这是当时上层人士的用品。“因为在那个时候,青铜洗属于稀罕物,一般的人士都不会用。”
记者了解到,由于这两件青铜洗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所以黔江区文管所方面正在开展修复工作,然后用于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