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啸天
宋代以前,诗是不上画的。今存晋唐古画上的题跋,是收藏者加的,并非画面构成元素,不能算数。清钱杜《松壶画忆》说:“画之款识,唐人只小字藏树根 石罅之中。大约不工书者,多落纸背。”这种署款的目的是标明著作权,与制作(如兵器、石刻、陶瓷等)工匠的署款,情况差不多。与今日油画家的署款,情况也很类似。
题画诗是题在画上,成为画面构成元素的诗。诗之上画,与以下原因有关。1.自唐以后,水墨画成为主流。自宋以后,文人画成为主流。古人写字画画都用 毛笔,在文人眼中书画同源,笔触相通。好的文人画,是写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反过来,字为心画,字也可以画成,都要毛笔使得好。启功说,什么是笔力?不 是万毫齐力,而是行笔轨迹准确。2.中国诗画讲虚实,画幅须有留白,题诗可以补白,而不破坏透气的感觉。3.在中国,没有不会写诗的文人,文人画的作者大 都有才子之称,如苏轼、徐渭、唐寅、文征明、郑燮、石涛等等,画上题诗也是一种炫技的方式。
题画诗有以下作用:
一、应物斯感,托物言志。作者心中别有怀抱,托所画之物,而自抒之,是一种题画诗最常见的现象。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郑板桥善画竹,这首诗曾题在多幅竹石图上,文字略有更改。“破岩”一作“破崖”“乱岩”;“坚劲”一作“坚净”;“东西南北风”一作“颠狂四面 风”,当然以“东西南北风”为好。竹子到处都可以栽,“咬定青山不放松”是说画上的竹坚持立根山岩,不畏环境恶劣。郑燮一生仕途坎坷,这首题画诗表达了作 者遭遇打击而不改初衷的志向,写得个性张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这首诗是题在一幅送给前辈兼上官的画上的,虽是自抒怀抱,措辞较前诗要谦卑得多,平和得多。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包大中丞 括,即包括,钱塘(今杭州市)人,乾隆年间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旧时习称“中丞”。这首题画诗表达了作者与民休戚相关的廉吏立场。一改文人画逃避现 实,而为关注现实,是郑燮的一大贡献。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徐渭《题水墨葡萄图》)
徐渭以草书笔法作画,藤条纷披错落,向下低垂。以水墨写葡萄,葡萄珠的晶莹透彻之感,显得淋漓酣畅,是文入画中趋于放泼的一种典型。不拘形似,重在 遣怀。有一种乱头粗服的美,较之元代文人画的逸笔草草,更具野拙的生命力。这首题画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笔底明珠”指葡萄,自喻明珠暗投。明说 葡萄画无人赏识,暗指个人怀才不遇。“闲”字的复叠,是对人才的投闲置散、百无聊赖的一种强调。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题菊花》)
这首题画诗表达了南宋遗民归隐山林不与异族统治者合作的骨气。郑思肖,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 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元军南侵时,曾向南宋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国土 沦陷。
二、一时感兴,自道所得。画家作画之余,浮想联翩,常题数语于画。如白石题《群虾图》:“谚云,凡动物有一体似龙者,可以为龙。虾头似龙,可为龙 耶?”板桥题《兰竹图》:“画兰之法,三枝五叶。画石之法,丛三聚五。皆起手法,非为兰竹一道仅仅如此,遂了其生平学问也。”题画诗也有此种。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李东阳《柯敬仲墨竹》)
这是题在别人画上的诗。柯敬仲是元代台州(浙江临海)人,擅长山水、人物、花卉,而以墨竹尤为佳妙,著有《竹谱》。由简易繁难,到繁易简难,都是认 识论中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诗中的“刚”是程度副词,而非时间副词,“刚道”就是硬说的意思。前两句用议论,是虚。后二句转为描写,是实。所谓虚则实之,这 就是一例。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起码由视觉沟通了两重的通感:一是作用于听觉的,一幅画居然能产生满堂风雨的感觉。这是耳朵发生错觉,可见画 的简而妙;二是作用于肤觉的,一幅画居然又产生了降温的感觉,这是生理上另一错觉,再见画的简而妙。从炼句上看,通常形容“只数叶”,只用“寥寥”,也合 律。而诗人却用了“萧萧”,这就不但绘形,而且绘声。这是风吹竹叶,雨打竹叶之声,于是三四两句就浑然一体了。如换着“寥寥”,也能过得去,但过得去并不 就佳妙。从语气上看,用了“君看”二字,与首句“莫将”云云,皆属第二人称的写法,像是谈心对话。这就使读者如直接看到作者站在面前大发高言谠论,感觉亲 切,只好点头称是,表示佩服了。
三、借题发挥,进行讽刺。齐白石60多岁时,曾画《不倒翁》三幅,并有题诗:
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
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
能供儿戏此翁乖,打倒休扶快起来。
头上齐眉纱帽黑,虽无肝胆有官阶。
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笑君不肯打倒来,自信胸中无点墨。
尚有跋语云:“大儿以为巧物,语余:‘远游时携至长安,作模样,供诸小儿之需。’不知此物天下无处不有也。”顺便说,齐白石题画诗接近口语,他早年 请教名诗人王闿运,王说他的诗是“薛蟠体”,后来长进了,但接近口语这个优点却一直保留着。题画诗的语言,不能晦涩,一定要看画的人心领神会才好。
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
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徐渭《题王元章倒枝梅画》)
这幅梅花有漫画性质,诗人自画自题。以梅枝向地,来抒写对世情不容高洁的愤慨。主题句是“从来万事嫌高格”。
四、升华意境,玩味人生。作画或观画,产生许多闲情逸致。因而诗兴大发,抒写生活中的诗意感受,是题画诗常见的一种。
过雨空林万壑奔,夕阳野色小桥分。
春山何似秋山好,红叶青山锁白云。(文征明《题画》)
这首诗与一般的写景诗有何区别?没有。诗人完全是在把画当风景看。这是一幅秋夕山水图。诗人在叙写画面景色的同时,也适当融入了想象。“过雨”即雨 霁,是诗人主观想象,因为画家画不出雨过的时间流程。不过总体上讲,还是写画面之景,属于写实范畴。三句则是题画外的议论,是画笔无从表现的意念:“春山 何似秋山好”,属于务虚范畴。最后一句仍落到画面。所谓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徐渭《风鸢图诗》)
《风鸢图》是作者晚年的得意之作,乃慕五代宋初人郭恕先作《风鸢图》韵事而拟作,画成后,每图配诗一首,共25首,以尽其兴。这首诗是写画,还是写 生活?我看基本是写生活。放风筝用的是细麻绳,这绳既不能用柳棉(絮)搓,也不能用柳条搓。首句写作“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是作者结合春风 杨柳的景色而产生的浪漫之想,这很使诗人神往。这两句都表现出作者兴会不浅,有了这个,诗就带劲儿。三句“消得”是反诘语气,意即:不消春风多少力。耐人 寻味的是最末一句:“带将儿辈上青天”。因为童心是系在风筝上的,所以诗人这样说。这两句还构成了一个象征意义。作者希望好风吹送儿辈上天,实际也包含有 一种殷切的期望和深情的祝福。
五、补苴罅漏,张皇幽眇。语出韩愈《进学解》,意思是补救疏漏,揭示微妙。也可以叫“将错就错,因病至妍。”有个故事说,某剧团下乡演包公戏。演包 公的演员出场时,忘了戴髯口。事已至此,不容他返回后台去戴。遂灵机一动,唱道:“陈州放粮胡子掉,王朝马汉快去找。”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添加噱头,今 人或称无厘头,观众皆大欢喜。题画诗也有这种作用。比如有人画蝴蝶,与花近似。题上两句诗:“雨过前庭斜照时,是花是蝶不分明”,让人觉得是画家有意为 之。
不过,以题画诗解决画面矛盾,将失误转化为一种创意,前人的题画诗中很少见到。成都诗人萧炬在这方面有多年的心得,深知题画诗的这种妙用。
一次,萧炬在一位朋友家作客,朋友展示了自己创作的一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画。笔墨俱佳,装裱也好,只是因为画家没到过成都,不知杜甫草堂 在平原上,把它画在了山脚下,背后是层层大山。他指出这一瑕疵,并代拟题画诗补救。诗云:“情钟少陵屋,还爱蜀山雄。两般难割舍,同写画图中。”为画家的 构图,找了一个借口。画家连声说好,如释重负。
又一次,他照此办理,解决了另一个画家的难题。那是一幅梅菊图。中国的花鸟画本来可以不计较画中物体的时序空间,王维就有雪里芭蕉在前。不过有人当 场坚持认为梅菊不能一起开花,弄得画家懊恼,欲毁其画。萧炬仍建议题诗补救,代拟诗曰:“我敬寒梅骨,也怜秋菊香。恐随时令去,合入卷中藏。”使问题得到 化解。
另外,题画诗还有填补空白、平衡画面的作用。对于失衡的画面来说,题画诗的作用如同砝码,目的是填补空白,求得画面的平衡。何处显轻,就在何处题诗。撇开简笔画不论。像兰草、水仙这样的题材,画斗方较易达到平衡,画立轴则必须借助题诗,方能达到画面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