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陶然
对一座城市而言,自然博物馆具有什么功能和价值?上海自然博物馆如何深度开发这些功能,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昨天,2015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名人论坛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行,中外专家聚集一堂,畅所欲言。
激发青少年的探索兴趣
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主席贝林,是向上海自然博物馆捐赠标本最多的人。在演讲中,他阐述了自然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地球未来的命运取决于年轻一代,我们要通过博物馆让他们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找到更明智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
上海自然博物馆在内容策划阶段,就开始设计教育方案。上海科技(600608,股吧)馆副馆长、上海自然博物馆总策划梁兆正介绍,自博馆已开发41个教育活动,大多在馆内探索中心进行。
红木生长在热带雨林,年轮密、木质硬; 而北方许多树木的木质比较松软。按理说,热带植物长得快,木质应该比较疏松,北方树木则应紧密,怎么会恰好相反?为了引导孩子研究这个问题,探索中心有一个实验,让他们往一块木头里注水,再观察它在低温条件下的变化情况,探究北方树木木质疏松的原因。“我们设计的都是问题导向课题,希望激发青少年的探究精神,为创新之城培育人才。”
梁兆正还透露,上海自然博物馆正与市教委合作,通过馆校结合,让学校的拓展课程在馆内进行。“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是有限的,只能就事论事,但教育活动可以不断拓展,这就叫借题发挥。”
为地区生态保护提供支撑
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表示,上海应打造一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然博物馆,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同时,开展科研等领域的活动,为科创中心建设添砖加瓦。
科研功能是博物馆其他功能的基石。几个月前,自博馆成立自然史研究中心。中心副主任张云飞表示,目前中心有10名科研人员,分别研究进化与比较生物学、城市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等。
中心已在开展2个项目研究:一是对近千件哺乳动物标本进行比较研究,二是研究古生物化石标本。昨天的开馆活动上,自然史研究中心又启动第三个项目—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开展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研究。
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说,自博馆还设立全国科普场馆中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与复旦、交大、华东师大联合招收博士后,已收到美国、法国高校毕业的博士发来的进站申请。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博物馆首席执行官帕特里克·格林建议,自然博物馆应积极开展馆外自然界的研究。比如,对博物馆所在地区进行“生态扫描”,并邀请社区居民参与,为所属地区的自然生态保护提供知识支撑。
深度挖掘美感触动人心
注重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是上海自博馆的一大亮点。馆内“最佳摄影点”—能眺望“犄角争锋”和“松果塔”展项的阳台,就是这种设计理念的代表作。高10米左右的墙壁上,挂有各种动物的犄角。这些融合力与美的标本与粗犷的原木墙面搭配,形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距“犄角争锋”不远处、悬挂在楼顶上的“松果塔”由1000颗左右松果构成,组成一只巨大的“吊灯”,在灯光下投出斑驳的影子。上海自然博物馆忻歌表示,这些犄角藏品以前分门别类挂在橱窗里。而今,设计人员借鉴国外展示方式,实现了美的升华。
梁兆正表示,作为一座21世纪的国际大都市博物馆,“要让历史的更经典、当代的更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