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蔓延五千载;悠悠华夏,长颂龙传奇。
历史长河悠悠,积淀文明与传承,记录沧桑与巨变。无论是蔚为壮观的天安门广场,抑或波澜壮阔的长江黄河,乃至巍峨雄伟的万里长城……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坐标中,无疑倾注着“龙的传人”这一图腾性符号。而今,在几丈整张的白色宣纸上,一条黑色“巨龙”正在舞动。一人,一笔,一纸,从无到有,渐成气象。只见龙首威武高昂,龙身曲回矫健,龙尾舒展自若,呈腾飞之姿,形态异常逼真,仿佛欲冲出宣纸,飞向天空。
这条“腾飞的巨龙”,无论从书写的整个过程,还是到巨幅大字的完成,无不体现“画中有字,字中有画”的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独具匠心的艺术方式,更是再现中国传统汉字和中华民族龙图腾的东方文化。创作这个巨幅“龙”字的,正是中国著名汉字艺术创新书法家——李凌。
师从黄绮,“阴差阳错”走上书法之路
“黄绮先生是我的恩师,他是北宋书法大家、江西诗派开山鼻祖黄庭坚的三十二世孙,学识渊博,涉猎广泛,在古文字研究、诗词创作、书画篆刻等很多方面都有所建树,特别是在书法方面,还独创了‘铁戟磨沙’和‘三间书’体。我跟随黄绮老师30多年,一直跟随他研究古文字,潜心学书法,受他的影响非常大。”回想起自己拜师学艺、与恩师在一起的岁月,李凌表面上竭力保持平静,但内心依旧十分感怀,感念他的恩师。
李凌,字于云,号上谷,又号宣达,河北保定人,1956年生于天津。在他7岁时,举家迁回老家保定张庄。当时李家是村里的大家族,另一大家族是南边的张家。张家有一位民间书法家,经常给村里各家各户写“红白喜事”,年幼的李凌常常跟着张老先生习字,还总得到他的夸奖与鼓励。小李凌因此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殊不知,这一兴趣爱好在日后将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等到快初中毕业时,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知识文化的积累,少年李凌对文学,尤其是诗词越来越感兴趣,想找老师进行辅导。于是,父亲带着李凌,几经转辗,找到了河北大学黄绮教授。当时黄绮正忙于古文字研究专著《说文解字三索》的出版,约定3个月后再请教。事实上,不到3个月,北方天气突然变冷,淳朴的少年心想老师住所供暖的炉子尚未装好,就赶忙跑过去帮老师装烟囱。黄绮教授见年少的李凌心地善良、人很实在,就让他周末过来详谈,有意收他为徒。
“一开始找黄老想指导的是文学、诗词,没想到,后来‘阴差阳错’,我跟随他学了书法与汉字研究,最终走上了书法创作的道路。”李凌无不感慨地说。
在听了少年李凌喜爱文学、诗词的想法后,黄绮教授主张他先学好文化课,再发展兴趣爱好。李凌在学习时,黄绮教授无意间发现他的字写得非常好,于是拿出字帖,不讲文学创作,反而大谈欧字柳体,书法知识。这使原本就对书法非常感兴趣的李凌,一下子被领进了书法艺术的世界。此后,李凌就跟随黄绮教授习碑临帖,专研古文字、诗词学和书法艺术,自创“凝重如苍石卧地,潇洒似落花飞空”的“苍石飞花体”,并与黄庭坚、黄绮归为“黄派书法”,成为上世纪80年代初名声鹊起的青年书法家。
一字多形,华人世界写“龙”第一人
习尽天下各种碑帖,钻研书法数十载。作为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黄绮的“关门弟子”,李凌身为“黄门”书法家,独创“苍石飞花”字体,又创造“一字多形”的艺术化汉字,尤其擅长巨幅汉字的“形变意达”。只有走进他,才能破译汉字创新背后的文化基因密码。
尽管80年代李凌就已成为著名的青年书法家,但他并不满足于“苍石飞花体”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深受恩师黄绮教授的影响,他一直把“创新”作为动力,不断寻找新的创作思路,继续向书法艺术的更高峰攀登。
书法艺术,只有源源不断地创新,艺术的长河才会永不衰竭,并富有新的生命力。跟随黄绮老师多年的李凌,对中国书法书写史和中国汉字演变史颇有研究。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其发展演变史是“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规范过程。因此,在传统汉字、书法的基础上,李凌大胆创新,勇于尝试,探索出一条把汉字推向纯艺术化的道路。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习,思考沉淀,终于创造出“一字多形,形变意达”的笔墨佳境——将中国汉字“画”成纯艺术品。
鉴于中国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中国人被视为龙的传人,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变幻多端的,具有各种形体与姿势,“中国龙”
正与李凌力求的“一字多形”艺术创作理念有着天然的契合。以“龙”作为突破口,运用创新思维,将中国汉字用纯粹的艺术化形式进行表现,打破传统书法既定的结体构成、运笔章法,在符合“龙”字基本形态的前提下,融入自己对自然界和人的感悟与感受。李凌开始以笔为枪,以纸为战场,“画”出龙字的万种不同造型。有的呈盘踞曲回之姿,有的是腾云驾雾之态,有的修长清秀,有的敦厚淳朴……形态各异,无一重复。其中,尤以巨幅龙字最为出众,构图精巧,浓淡得宜,气势壮阔,为世界华人写“龙”第一人。
1997年,李凌在万里长城现场完成60平方米“龙”字的壮举,在书画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和反响;2000年春,千禧龙年,中央电视台为其拍摄专题片《黑与白的艺术》,李凌集中创作了一批“龙”字,各种形态,不一而足。专题片播出后影响很大;2005年8月,李凌应邀参加“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暨全球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特奔赴奥地利举办“李凌维也纳书法展”,展现中国龙字造型万变的书法艺术,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2006年,在德国汉堡“中国之夜”文艺晚会上,李凌手握48斤重的大毛笔,现场创作象征中国图腾的巨幅“龙”字,再现中华书法的艺术魅力。
此外,李凌还创作各种造型的“佛”与“和”字。2005年4月25日,中国海南三亚南山海上观音圣像普济桥上,李凌挥动重达45.8 公斤的巨型毛笔,耗墨130公斤,费四尺长佛黄撒金纸 3000 张,写成长108米、宽11米的巨大“佛”字,为中国书法史上最大的一幅“佛”字,这一壮举被凤凰卫视进行了航拍,创下世界吉尼斯纪录。
巨龙腾飞,世界殿堂展示中华文化
史料有载:“伏羲龙身,女娲蛇躯”。龙,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华夏子孙都是他们的后代。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被赋予了精神的意象和民族的灵魂。而中国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其独特的书写方式,没有任何文字可以如此充满诗情画意。
书法家李凌将两者完美结合,打破传统书法的固定模式,开创中国汉字艺术化书写风格,特别是以巨幅“龙”字造型万千为其最大特色,让中国传统书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迸发出新的艺术魅力,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作为一个书法艺术家,李凌是建国60多年来首位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的表演型书法家。他积多年之功首创“一字多形,形变意达”的新型艺术形式,把中国汉字从实用性层面推向纯艺术化境界。李凌笔下的每个中国汉字,可以创造出多种风格各异的形式,使之成为纯粹的艺术品。其“龙”字,造型千变万化,线条运笔流畅、章法结构充满多样性、多元化。一人万龙,这已经成为李凌对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字的集成与发展的灵魂表现,是新时代下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完美体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中华文明五千年悠久历史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历久弥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国家主席习近平曾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化的复兴之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再现中华文化的辉煌,是每一个龙的传人内心深处最真切的企盼与渴望。
艺术界有句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书法艺术亦是如此。李凌创作的书法作品“龙”字,是中华民族新时代的象征,不仅变幻出成千上万种不同的造型,而且生动传达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品格与气质。
不停歇,不止步。壮心不已,志在四方。以这种别开生面的书法表演,将活灵活现的“中国龙”带向各地,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民族风骨和华夏文明创新的精神,李凌笔下的中国龙,恰如中华传统文化这条正待腾飞的巨龙,朝着世界艺术的殿堂飞跃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