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黄征 通讯员刘莎莎)古旧的黄色书页里,配衬上雪白的宣纸,这种中国线装古籍的装帧技艺叫作“金镶玉”……23日上午,“公车上书”参与者范熙壬的后人向省图书馆捐赠了两套珍贵善本,使用的都是这种装帧技艺,专家称这类古籍全国少有。
范熙壬原籍湖北黄陂,翻译过《资本论》部分章节。两套书分别是明初闵建刻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和明嘉靖建宁府书坊刻本《周易经传》,捐赠人为范熙壬的儿子——台湾同胞范延中、范廻中,以及孙女范鲛、孙子范雷。经手捐赠的是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俞汝捷,他的夫人、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张昌年是范熙壬的外孙女。
俞汝捷介绍,《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的版本最早出现在南宋,清乾隆时期收藏藏书的《天禄琳琅书目》有记载。明朝初年,该版本又翻刻过多次。
俞汝捷还介绍了这两套书的装帧技艺——“金镶玉”和“绫包角”。前者是在古旧的书页中衬上长一些的白宣纸,翻书时只翻白宣纸,以免损坏书页,后者是把书籍装订部分容易起毛的地方用绫做个包角包起来,“珍贵书籍才会用这两种方法,一般的线装书不会用”。
此外,《周易经传》的版芯还有刻工的姓名,这是早期线装书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