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对于青铜器的造伪技术不可小视,若要辨别真假,还需要掌握闻、听、看等七个绝招
常年在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和首都博物馆《北京文物》展出的奁、鼎、壶、尊、镜和灯等汉代厚葬青铜器,总是驻足着无数参观者。青铜器作为博物馆的重器以其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渊源流芳后世。每一件青铜器的神韵,讲述着天人合一、阴阳相间的文化内涵;每一件青铜器的器型,象征着薪火相传、财富汇聚的深刻含义;每一件青铜器的制作,抒写着人类文明的史书。
2003年,在英国的一个小公司莱顿斯拍卖会上,奁、小圆鼎、壶、提链尊四件汉代随葬青铜小件成交价48万美元。按当时牌价折合人民币500万元。令人巧合的是,吴际先生(毕业于北大考古专业,旅居国外,从事文保和拍卖多年)的奁、小圆鼎、壶、提链尊与莱顿斯拍卖会上的四件青铜看上去一模一样。如此珍贵,世上仅存的几件宝物,吴际先生却传奇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花540元收入囊中。更令人欣慰的是,又用80元拿下镜和灯,用85元拿下小方鼎和一个提梁壶,比莱顿斯拍卖会四件组合还多了四件套。
如果不是笔者亲眼所见,谁又能相信呢?
“跟着我上固安、雄县和廊坊!”今年1月吴际对笔者说。
那么多古玩市场为什么要去河北固安、雄县和廊坊?吴际先生介绍说,固安督亢亭遗址、黄金台遗址、孙膑墓遗址、李牧将台遗址、迷魂阵遗址、东岳行宫、李公祠、张华故里、于成龙墓等古迹遍布;再说雄县,上世纪80年代曾陆续发掘出孤庄头、艾西楼、北营、东槐等4处汉代遗址,李庄头、邢村、东河岗等3处汉代墓群;廊坊历史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4000年“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安墟”即为今天的廊坊安次区。
恰逢周五,固安古玩大集,笔者有幸随同前往。只见吴际走到一个地摊前,和摊主聊起了家常,他拿起一个破镜子说:“30元,我拿走吧?”摊主欣然同意,忙活着找口袋装走。过后,吴际说:“这可是三足斜筒带盖三环奁,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
那天,吴际还用50元意外收获到扔在一旁无人问津的青铜灯烛台。
一周后,吴际在固安古玩店里花400元买了古玩城店主的汉代弦纹青铜壶和双立耳三足盖鼎。
在固安地摊花40元买了奁。
在雄县,100元买下一个提链尊。
在廊坊,85元拿下小方鼎和一个提梁壶。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怎么鉴定它的文物价值?吴际说:“两汉时期国富民安,厚葬之风颇为盛行。当时,社会财富逐渐向帝王贵族的墓葬集中,形成了庞大的地下宝藏。这套青铜器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翻阅资料,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
凭着多年的实战经验,吴际教了我们七个绝招。
第一招闻味、舌舔。真正的千年古铜无论传世或出土品,均无刺鼻的酸、臭、呛等异味,出土的还稍带土腥味,如仔细感觉似乎还有一种接近甜味的感觉。但因千年以上的时间,土层与铜器的氧化物已牢牢地黏合在一体,青铜本身和锈蚀的气息已被基本吸收。
第二招看锈色。疙瘩锈可疑,多为作伪者用涂料、油漆和乳胶所作的假锈;粉绿色锈可疑,除少数真器有此情况外,一般多为作伪者用酸、碱腐蚀而成;单一锈色可疑,一件历经千年的青铜器,其包浆锈色应当层次丰富,斑斓可人,不可能铜锈单一。
第三招辨声。伪器敲击声亮而有转音,频率较高而较悠长向上,真器声音较低沉短促。有的作伪者为了模仿真器的“哑音”,有意将器物弄出裂痕,这样做虽然消除了亮音,但却呈现出破裂之音。
第四招看材质。商、战以前的铜器皆为铜锡铅合金,锡的成份越大,铜质的灰色色泽越浅淡,铜器铜质纯净,极少有沙粒。而伪器则不同,宋仿,合金成分为铜、锡、铅和少量的锌,铜色为黄中泛红;明清仿,含锡成分很少,而铅锌成分增多,铜色皆发黄。明代为黄中泛白,清代为黄中透黄。后人常用新铜(黄铜)制作赝品,选好后涂以假锈色包浆,或腐蚀后埋入地下,使人看不出器物材质。如用20倍以上放大镜,通体仔细观察,会发现有黄色晶体状亮点,即为新铜所造。
第五招看器形。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制、大小、高矮都会因变化而形成规律。如青铜器中的大类鼎,自商代到汉代,流行的时间最长,但每个时代鼎的形状都有不同的特点。手工制作是不能铸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伪。
第六招看纹饰。从纹饰上看,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是纹饰发展的鼎盛期。而在西周中后期主要采用虚实、纵横、疏密等排比方法,使图案变化丰富多彩,但是对称性很强,主次纹饰的应用极为广泛。
值得一提的是,商周时代在铸造长篇铭文时比较规整,有的还划好线条或打好格子,所以铭文都横平竖直,书写流利。而伪铭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字体比较拘谨、呆板,字口内有刀凿痕。二是如果是真器伪铭,则器表有锈而字口无锈,即使字口处作上假底子、假锈,也和器表不同。三是真器上增刻伪铭,铭文笔体、韵味在同一件青铜器上不一致。
第七招看铸造工艺。主要是范铸法、失蜡法。商周时期,主要是用范铸法,但即使是最熟练的工匠也难免做到在拼合浇铸后不留范痕,即范线。后代仿伪者不知道古人铸造的原理和方法,用蜡模(失蜡)的方法铸造,虽然表面较精细,但是用这种方法,却往往与原器物的时代特征相去甚远。
另外,当时范铸法制造的青铜器,表面光洁度好,很少有气孔,也没有铜液灌注不到而产生缩孔的情况,而失蜡和翻砂铸造的伪器,经常在表面出现一些砂眼,有的甚至产生缩孔等铸造缺陷。如不了解这一点,很可能错误地以为砂眼和缩孔是旧铸的特点。
要不是笔者亲历,又何以见得吴际先生对青铜的赏识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