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妮
千年来,有关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武则天的历史故事与传说一直备受人们关注,近年来据此改编的影视剧也引发了一阵阵热议。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更使得与丝绸之路相关省市区以及文保单位备受瞩目。近日,由中国文化报社主办的“梦想丝路国际行”(陕西段)媒体采访活动走进了女皇武则天与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探访其在未被发掘的情况下,如何焕发文化魅力。
从古都陕西西安驱车,沿312国道西行约70公里进入乾县境内时,在西北方向,就会看见苍茫烟云衬托着三座挺拔峻峭的山峰,呈北高南低之势,耸立于茫茫苍穹之下,这就是梁山。乾陵就位于梁山,这里享有“历代诸皇陵之冠”“唐代露天石刻博物馆”“睡美人”等诸多美誉。同时,也因其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掘的陵墓,并且存有“无字碑”“述圣记碑”“六十一蕃臣像”等,而充满传奇、神秘色彩。
乾陵是否应发掘的争论由来已久,人们好奇:陵墓里有什么文物?如能发现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尸骨,能否利用现代科技复原武则天的真实面貌……然而,考古并非取决于其对象的诱惑力,而是由发掘条件是否具备、保护条件能否过关等因素决定。也因此,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就对《乾陵发掘计划》做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的批示。乾陵管理处(原乾陵博物馆)宣传部副主任刘雅红也表示,由于梁山山体为石灰岩为主,结构复杂,且陵墓设计考究隐蔽、建筑牢固,因而有史记载的对乾陵的开掘,如唐末黄巢大军的挖掘等,都未能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除主墓外,乾陵还有17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截至目前仅发掘了5座陪葬墓,共出土各类文物4000多件,出土了包括绚丽多彩的唐三彩、细致精美的线刻画、内容丰富的墓室壁画等在内的众多精美文物。其中许多典型文物皆在“乾陵文物精品展”展出,从不同角度展示了1300多年前唐代贵族阶层的奢华生活和丧葬习俗,反映出唐代前期多彩的社会文化风貌及当时丝绸之路的盛况,为研究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对外交流提供了大量可靠而详实的实物资料。
目前,乾陵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旅游景区,由咸阳市与乾县共同管理。乾陵遗存丰富,兼具文化历史的厚重性与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其保护与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政府与业内人士的关注。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的推进,2013年7月,国家文物局审核通过了《乾陵保护总体规划》;同年9月,陕西省政府颁布《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乾陵被列入全省十大文化景区进行重点建设,随后陕西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全面部署乾陵唐文化景区规划建设工作。
据了解,乾陵唐文化景区建设的总体目标项目涉及旅游基础、文化体验、旅游产业、旧城改造、生态农业休闲五大类36个子项目。其中,重点建设项目有乾陵大遗址考古公园、武则天和她的时代博物馆、唐诗碑林苑等。经过一年多的规划、勘察、测算、反复论证,项目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多位业内人士都认为这将有利于加大文物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保护乾陵的文物本体、空间格局和历史环境风貌,把乾陵景区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展示中国盛唐民俗文化和帝陵文化的核心历史文化景区和考古遗址公园,并以此带动乾县的发展。
不仅如此,乾陵管理处还经常举办“乾陵文物知识小课堂”进校园、乾陵大讲堂、扫描二维码赢取门票等活动吸引观众,并为观众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同时,乾陵管理处还十分注重对乾陵文化的理论研究,并出版《乾陵文化研究》学术年刊。该刊自2005年由乾陵管理处创办以来,已连续出版九辑,常设“唐陵研究专题”“碑石墓志考释”“乾陵人物研究”“乾陵文物保护”等栏目,对促进学术研究、加强学术交流、弘扬并深度挖掘乾陵文化和唐文化在当下的新活力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