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艺术史学家 本德•格罗夫纳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佳士得(Christie's)近日在纽约举办当代艺术品拍卖会,总成交额高达8.529亿美元,令人咋舌。在拍卖会创下的多项纪录中,奇怪的是,有一项纪录迄今没有被报道:小便池创出了有史以来最高价。
罗伯特•戈贝尔(Robert Gober)1988年的装置作品“三个小便池”(Three Urinals)以352万美元成交,平均下来每个小便池价格略高于100万美元。它们实际上没法使用,也就是说它们属于具象艺术。但这是一件好东西,因为据佳士得所说,它们“光滑的外形引得观众去触摸”,洗手液并没有包括在价格之中。
一位你也许从来没听说过的艺术家制作的一个小便池,比知名艺术家的杰作更值钱(买戈贝尔一个小便池所花的钱,可以买到鲁本斯(Rubens)一幅杰出画作),这源于当代艺术界独特的运作方式。在艺术领域,诸如戈贝尔小便池之类作品的价值并非是从传统和客观艺术角度来评判的,而是根据价值而定。
专家们称,贵就是好。毕竟,除了价格以及目录上几段高深莫测的艺术讲解之外,戈贝尔的“三个小便池”与现实中的三个小便池并无分别。如果这三个小便池价值350万美元,那么他制作的水槽(他制作了一整套卫生间设备)每一件肯定也价值数百万美元了。
换句话说,我们集体丧失了根据艺术品本身的价值独立评判艺术品的能力。我们所依据的是时尚、价格以及炒作(在这个例子里)等指标。你可能会说,向来如此。但如今的结果是空前的艺术品热,再加上一群越来越富有的精英,对他们而言,购买当代艺术品已成为一种炫富消费。这股热潮能够长久吗?
通常来说,当人们终于认清根本的金融现实时,投机性泡沫就会破裂。当房屋业主停止还贷时,次贷热潮就结束了。但在艺术界,几乎不存在这种限制。唯一的条件是作品价格持续上涨。
如果价格不上涨呢?好吧,不要担心,因为艺术品市场已找到方法来确保价格上涨,或者至少看上去会上涨。
举两个例子。第一,如果你是一名交易商,代表一群重要、数量相对较少的艺术家之一,你可以(匿名)自己帮他们的作品竞价,促成新的“价格”。你可能不得不买回一些作品,但在这个领域,唯一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最近的价格,因此向拍卖行支付佣金只是一种营销。
第二,担保人购买。担保人会在作品拍卖前同意某个(不公布)价格,如果成交价高出这一价格,他将获利。为了活跃气氛,他们也可以在拍卖过程中竞价。但如果最后购买者恰好是他们,那么根据拍卖前达成的协议(也不公布),他们不会支付拍卖行公布的“成交价”,这个新“价格”也不会代表作品价值。在佳士得这次纽约拍卖会的拍品中,近一半是有担保的。
如果其他领域出现这种情况,人们可能会呼吁监管机构进行干预。但在艺术品市场,怎么都行。这就是我们短期内不太可能看到任何类似于泡沫破裂的事情发生的原因。人们可以美化数据,从而让下一个傻瓜相信,另一件类似于戈贝尔小便池的作品也“值”几百万美元;“看看上一次拍出了多高的价格”。
然而,随着时尚的变迁以及炒作的消退,“三个小便池”之类的作品将得到更客观的评估。100年后,人们将不会关心它们在2014年曾拍出350万美元的高价,只会记得它们是仿效杜尚(Duchamp)1917年创作的“喷泉”(Fountain)。实际上,历史表明,那些有朝一日会被视为这个时代最伟大艺术家的人,可能是某个我们现在尚未听说的人。永远不要忘记,梵高(Van Gogh)在有生之年只卖出过一幅画。
本文作者是艺术史学家、arthistorynews.com编辑
译者/梁艳裳 来源/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