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系与浙江大学
中国书画文物鉴定研究中心联办
陈振濂
看到一则消息:最著名的苏富比拍卖行,今年已经营业271年了。这样悠久的历史,表明苏富比在恪守拍卖公信力、业内信誉的守护和每一场拍卖的认真负责的严谨专业态度。一个拥有几百年历史的拍卖行,历经多少沧桑和时代变迁,会遇到多少致命的生存挑战?但它的坚守让我们敬佩乃至敬畏。早期苏富比拍卖行是先从书籍拍卖开始的,其后业务扩大到古董、艺术品、收藏珍品。现在更可以拍不动产。业间评价:它之所以横跨几百年而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对于拍卖品和客户的近乎严苛的精挑细选。德国有媒体称:它可以位列全球最长寿六家企业的前茅。
无论一战、二战的破坏有多大,多少城市成了废墟,但今天去看欧洲古城堡、看各种著名的企业以及前店后作坊的手工世家,历史悠久无不是自炫自夸、引为骄傲的第一理由。我们出访或旅游,也愿意去寻访那些几十年几百年的历史遗存。过去有所谓的“老欧洲”与“新欧洲”之区别。是从政治、地域角度去划分。其实,英伦风范、法兰西艺术、意大利德国。欧洲之所以这么有吸引力,不正是因为它的“老”如醇醪、韵致悠久吗?
百年最长寿的企业之所以被敬畏被崇仰,不仅仅是时间上的“老”,还因为几百年历史表明它应该是本行业规则的制订者或定调者。我们过去并不知道有艺术品拍卖,有了这个概念,不正是因为苏富比的几百年成功实践吗?而且不仅仅是最初的定调,还有战争、金融危机等等造成的行业变数。在各种变数不断影响的环境中,它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又要坚持自身,确保规则不变。正是这种变与不变的平衡,使得一部271年的苏富比企业史,成为一部艺术品拍卖史的浓缩版。它不仅具有个案的意义,而且更具有一种行业史的含义。毋庸置疑,“老”、长久、横贯几百年,是其中最重要的条件。
美国《华尔街日报》近日有一篇报道。标题很有意思:《找到中国古董的最佳地点不是中国,而是美国》。说是在几个世纪里,传教士、富有的收藏家、进口商与移民,曾经将大量的中国古董带到美国。因为社会稳定,今天佛蒙特州农场的小木屋、新奥尔良的猎枪房、科罗拉多的牧民木棚中,多有博物馆级的中国艺术收藏品的踪迹;过去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些存在,但现在却逐渐浮现出来且数量众多。艺术品经销商们奔走各处,但屡屡碰壁,完全不受农场主、狩猎者们的待见。偶有所获,则可能是大获。
几个世纪是什么概念?其实就是苏富比近300年历史的概念。当然,这“几个世纪”有各种解读:比如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抢掠的文物古董;被带入欧洲又转带到美国已历百年的文物古董;近百年来通过交易、拍卖被收到美国各大博物馆的文物古董;进入美国的年代不一,但珍贵的文物离开中国本土则几百年了,却是不争的事实。而在农村小木屋、猎枪房、牧棚中被发掘出来的近世文物,虽然不比博物馆的藏品,却也是今天正对赝品横行束手无策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和拍卖行老总十分青睐的所在。嘉德拍卖方就宣称:由于中国国内艺术品市场备受假货困扰,客户反而极其信任美国收藏品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所以他们蜂拥而至,不惜加价购买具有“美国身份”的古董艺术品以保其真。这样一来,在美国各州“跑地皮”(行话:指到农村城镇各地收购瓷杂文物者)寻找古董文物的贩子更成为一个重要的被看好的行当、牟利甚巨了。从17世纪以来,通过英国与荷兰商人、殖民者带入欧美大量青花瓷器,19世纪,则从美国传教士与文物爱好收集者商人手中能看到极大量的雕像、玉器与珠宝流传于欧美大陆,作为探险,老外旅行中国一般必有纪念品被携回,在传了几代之后,如果陆续出现在农村牧场的小木屋与马棚、栅栏之间,似乎也不奇怪。本来,它们好好地待在该待的地方安然无恙,殊不料中国富人买家一夜崛起,享誉世界,每每在拍卖会上一掷千金,引人咋舌,不惜支付极高价格。于是拥有“美国身份”又沉睡了几百年的这些中国古董文物反倒成了目标文物、拍卖新宠,深受中国收藏家们的追捧了。
拥有几百年的历史感,是当下中国古董文物拥有“美国身份”因此可防假货渗入的交易优势所在。它反映出今天中国文物拍卖界的混乱与公信力低下的残酷现状,但也反衬了从17世纪以来中国文物古董在海外欧美流传时相对稳定的生存态势——从无人问津到万千宠爱集于一身,为求“美国身份”(背后是几百年流传可靠的含义)而不惜反复加价,其间,不正是时间的巨大力量在发挥信誉的作用吗?
拥有271年的英国苏富比拍卖行,近400年的海外回流中国古董文物的收藏史流传史的“美国身份”,这些异曲同工的事例向我们表明:时间的永恒就是金子,就是信誉;没有不讲诚信而能坚持承传百年的。回望我们今天,浮躁的文化快餐、不耐烦讲信用品牌的沾沾自喜自以为得计的投机、文化企业创办与破产倒闭如走马灯式的旋转、赚快钱至上的赌徒心态难道不应该反省?以271年的苏富比拍卖行为对照的反省;以回流文物的“美国身份”走红中国拍卖会的反省。
——“中国古董的最佳搜寻地点在美国”。这看起来是一个伪命题,但却是一个当下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