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盛2013春拍】思故人 忆江南
——陈逸飞《江南的回忆》赏析
上世纪80年代初,身在纽约的陈逸飞辞去油画修复的工作,赴欧自助旅游。两个月内遍访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等十余个国家的艺术博物馆,观摩了大量的欧洲名画原作。是年秋天,陈逸飞自欧洲回国,赴江南水乡搜集素材。重返纽约后便潜心创作了之后令其声名大噪的“水乡系列”。
能够自由地选择创作主题,抒发个人情怀,是此前中国现实主义画家梦寐以求的状态;而严格的学院训练、细腻的写实画风,又恰恰是淹没于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浪潮下的美国所失落的。陈逸飞“水乡系列”的成功,正是在于将两种文化中失落的部分完美地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他以写实的笔调,深入细微地表现了枕河而居的江南水乡那种独特的人居环境,并藉此向西方世界展示一种可以触摸的中国文化意蕴。可以说,“水乡系列”的诞生,标志着陈逸飞的创作由之前传统的现实主义逐步转向融入个人诗意情怀的浪漫写实主义,由此开始了他艺术生涯的第二个创作阶段。
此次泓盛上拍的这幅《江南的回忆》,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陈逸飞罕见的大尺幅水乡题材的精笔之作,也是其早期“水乡系列”的典型代表。画面中,晨曦微启下的朦胧水乡仿佛勾起画家氤氲的思绪,乌船里拨桨的背影仿若画家本人,轻波慢渡于原生态的江南水乡,整幅画面色调单纯清冽,静谧中略带怀古的忧伤,好似老唱片里断续回放的岁月靡音,让人莫名感怀。陈逸飞早期的“水乡系列”,不在于表现色彩的绚丽、构图的奇崛,而在于借用民居与运河的光影变化、实景与倒影的空间变幻来渲染欧洲古典主义绘画丰富微妙的明暗关系,以此营造宁静而恬淡的水乡诗境。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水乡系列”多以表现阳光下的水乡为主,更多偏重于色彩的变幻,笔触的粗犷与厚重。那么,《江南的回忆》则在油画语言上试图将烟雨氤氲的江南景致纳入灰蓝的色彩谱系,色彩低沉,笔触柔润。构图虽然曲折变化,但也极尽简化与概括。画面中运河的交错纵横、民居的白墙青瓦、木舟的自由游弋、气候的烟雨迷离,都无时无刻不显现出东方水乡独有的神韵和情调。作为陈逸飞早期“水乡系列”的经典之作,《江南的回忆》无疑是陈逸飞将欧洲古典主义的光影效果融入到东方水墨画的禅意空间的语言转码,“梦里的水乡,江南的回忆”,由此成为西方世界认识中国独特的人文环境与文化格调的一种视觉符号。
或许,《江南的回忆》正是创作于90年代初某个冬日的清晨,当陈逸飞再次返回他创作“水乡系列”的起点——古镇周庄时,当他站在拱桥的顶上,望着一片晨曦笼罩下的白墙青瓦的江南民居,河交错、桥连桥,一只只摇曳的木舟,发出阵阵“咿咿呀呀”的橹声,他情不自禁地感叹:“还是那样美,还是那样充满魅力!” 在他心中,江南是一首诗,江南是一幅画,江南是一个激发无限遐想的梦,承载起了他对故乡那份沉甸甸的情感重量。可如今,面对现代文明的挤压,商业化的过度开发,昔日的“梦里水乡”已不再含蓄、不再舒缓、不再有原始的自然流露,我们只能通过艺术家的画作去感受那份久违的古朴与婉约。又或者,当人们看惯了陈逸飞后期的“水乡系列”——那个阳光明媚而略显喧杂的“东方威尼斯”后,才蓦然发现难得一见的《江南的回忆》才是承载艺术家内心向往的原初之作,也只有当你与此类作品面对面时,心灵才能获得片刻的宁静,伴随着艺术家思乡之情的释放和宣泄,观者的心绪得到熨帖温柔的安抚与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