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俊杰 马斯特里赫特报道
准确地说,拥有12万人口的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距离中国北京有8000公里远,但是这里对于中国的了解却远远不止这个距离。
3月15日至3月24日,2013年马斯特里赫特欧洲艺术博览会(TEFAF)在这里召开,这是全球顶级古董商和艺术画廊云集的平台,他们渴望“购买力强盛”的中国力量能够扭转逐年下滑的欧洲古董市场。古董商们甚至备好了印有自己中文名字的特制名片,以期与未知的中国面孔建立联系。
“购买力强盛”的结论源自号称严谨的数据研究。继去年TEFAF全球艺术市场报告显示,中国艺术品交易量成为世界第一,超过美国。今年3月中旬,TEFAF和另一家艺术品市场跟踪机构artprice都相继推出新的全球艺术品市场跟踪报告。这两份报告都堪称目前市场中的权威报告。
在报告中,artprice指出中国在2012年全球纯艺术成交金额总量中占据41%的份额,远远超过排名第二的美国27%的份额。其中,去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规模几乎等于法国十年拍卖收入的总和。
而TEFAF的报告则相比显得“含蓄”许多:中国艺术品市场在近三年来第一次开始减速,总销售额为106亿欧元,下降了24%,重新回落到世界第二的位置(按国际市场份额,位居美国之后)。
“对中国市场而言,市场减温是新的变化,投机商正在退出这个市场,即使市场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发现也很难达到较高的回报率。” 撰写《TEFAF2012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的 Clare McAndrew博士解释从“第一”变为“老二”的原因。
即便如此,在TEFAF上对于“中国购买力”的想象到处存在:除了中文名片,在TEFAF上很多画廊和古董商把有关中国的元素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譬如19世纪荷兰画家画的关于中国定海的海景画、18世纪画的中国皇帝和皇后的画像等。甚至来自非洲的艺术市场专栏撰稿人Osei G.. Kofi就一直强烈要求跟随在中国媒体代表团左右,以期能为形成一篇“中国人正在占领世界艺术市场”的报道抓到点佐料。
不过,这两份报告,却引起了包括美国、英国等众多媒体同行的不满。几乎所有的国外媒体同行都在追问同一个问题:中国收藏家究竟在买什么?既然有这么强劲的购买力,为什么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仍然少见中国收藏家的身影?
“你知道,Clare 就是在表演,如果真相信她的结论,那真是见了鬼了。”来自美国、参与了4届TEFAF的美国艺术市场专栏作家保罗说道,他同时为《纽约客》等多个媒体撰写艺术市场的专栏。
一位美国老牌收藏家在TEFAF论坛上直言不讳地说:“中国收藏家对于传统的古董市场影响力几乎等于零,而这些都是美国收藏家在购买。”这一说法也得到TEFAF的官方确认,其古董最大购买人群仍然来自美国。
而在展会上,来自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名誉董事Marc F. Wilson则觉得:中国购买力,依旧集中在本土,譬如中国书画、瓷器和中国当代艺术上。不过如此惊人的数据,依然值得怀疑。
为他们所诟病的一个软肋在于,TEFAF和artprice中关于中国市场数据研究的统计,全部来自中国本土的第三方数据统计机构雅昌网的合作。Clare也承认,来自中国的统计数据具有很大的水分,据她估计真实的平均拍卖成交率在50%左右。
这就像是一场蝴蝶效应。来自中国本土的拍卖行不断夸大自身的成交数据这是短期制造自身品牌影响力吸引顾客入场的捷径。这些数据被中国的第三方机构雅昌全盘吸纳统计,然后流转到国外的市场跟踪机构,包括artprice和tefaf等等,进而又形成了关于中国艺术市场庞大的市场交易数量的市场报告。这些研究报告通过国外的媒体分析,又转而被国外的拍卖行和经纪商所熟知,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全世界艺术品经纪商的中国淘金路就此展开。
不过据说,中国藏家代表团仍然在TEFAF上掷钱买了东西,他们买了珠宝和手表。但对这些欧洲经营了几代人的古董画商而言,中国收藏家,依旧显得很神秘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