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清嘉定派·紫竹雕竹林图圆笔筒,百年材质的珍贵紫竹经嘉定派竹雕家精雕细琢而成。质密的百年紫竹丝毫没有影响清嘉定竹雕家的高超雕刻技艺,刀法浑厚质朴,线条大气硬朗,寥寥几刀就使一副竹林图拥有了丰富而立体的画面层次。百年的名贵紫竹加上嘉定竹雕家“点竹成金”的高超技法,经过几百年时间的浸润,使得此紫竹笔筒通体散发出一种奇异的气息。这样一件奇品紫竹笔筒即将亮相瓯江城成2013春拍。
笔者曾查阅了近年来各大拍卖会的所有拍卖记录,发现紫竹制的笔筒从未出现过,而艺术品交易市场上也至今没有听说过有紫竹笔筒的交易记录,所以这件奇品虽不敢说是一件孤品,却可以说是第一件有记录可查的紫竹笔筒了。
其实紫竹这种观赏竹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清·陈淏子著《花镜·卷五·藤蔓类》中写到“紫竹,出南海普陀山,其干细而色深紫,段之可为管箫,今浙中皆有。”以紫竹命名的名曲《紫竹调》现今在我国广为传诵,其形成时间最早也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既然紫竹在我国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那么历经如此漫长时间的传承,为何流传下来的紫竹笔筒笔者所见也就只有眼前的这一个呢?这就要从紫竹的珍稀程度说起了。
虽然紫竹在我国的历史悠久,但是由于纯种紫竹对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要求都极为苛刻,不易成活,目前在我国已经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是已经非常稀缺罕有了,笔者至今也只是在广西植物研究所见过种植的纯种紫竹。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人们多以黑竹和乌竹等与紫竹相似的竹类代替它以作观赏之用,以致于现在很多人都误认为黑竹、乌竹是紫竹的别名。其实纯种的紫竹杆为紫红色,直径一般为3-5cm,这样的直径本不适宜来做笔筒。因此自古以来紫竹一般只用于制做箫和笛。紫竹制成的箫和笛非常之名贵,在古代也只有上流社会的文人墨客才可以拥有。而这件奇品紫竹笔筒的直径却足足达到了12.5cm,高也达到了18cm,是由一件百年紫竹精雕细刻而成的!质密的百年紫竹,拿在手里把玩,给人一种托着黄金一样沉甸甸的感觉。可想而知,当年的嘉定竹刻家是以何等的机缘巧合才偶然寻得这杆稀有紫竹。而敢于在这样珍贵的紫竹材质上下刀,这位嘉定竹刻家的竹雕功力自然也就不言自明了。从工艺上来讲,竹雕家一般喜欢采用三至五年之竹,超过六年生的老竹就已经纹理粗糙,不耐精雕了。而此件百年紫竹笔筒却全然没有以上所述缺点,它纹理清晰,技艺高超的竹雕家在其上精雕细琢,笔筒上的竹叶仿佛随风摇弋,非常动感和传神。
仅仅是材质稀有珍贵也许并不能称之为“奇”,但是珍贵稀有的材质再加上“点竹成金”的嘉定派雕刻技法,称为“奇”却是一点也不为过了。这是一件清嘉定派的紫竹雕作品。嘉定派是历史上流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雕刻艺术流派,其主要特征是“高、深、透”, 用刀如运笔。艺术风格注重表现丰富而立体的画面层次,重视写实,突出传神,强调形神兼具。嘉定派始于明中期,至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达到全盛,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大家和数代经营的世家。清嘉定派竹雕的各种技法,如圆雕、浮雕、镂雕、留青、阴刻、文竹等,经过长时间的传承都已经非常成熟,有一整套工艺程序、技法口诀和制作工具,可以使多种雕刻技法巧妙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嘉定派可以用最不珍贵的竹材,制作出价值丝毫不逊于用玉石、犀角、象牙等贵重材料的雕刻,并成为中国雅玩雕刻艺术的代表,这是它最大的艺术魅力所在。这件清嘉定紫竹笔筒的题材刻画的是古代文人墨客非常喜欢刻画的竹子,但是通篇都只有竹子。从艺术创作上来讲,越是简单的东西越体现功力。此紫竹笔筒整体构图大方素雅,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寥寥几刀,一副竹林图就跃然于紫竹笔筒之上,融绘画与雕刻两种艺术形式的美感于一炉,是观赏和使用的最佳奇品。
近年来竹雕笔筒的价格一直在水涨船高,2005年5月30日,一件嘉定派的清康熙·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图笔筒曾拍出了1140万元的天价。在最近的2011年保利春拍上,一件嘉定派朱三松制乾隆御题竹刻七贤图笔筒,也拍到了483万元的高价;2012年苏富比春拍中,竹雕留青“山水庭阁”图笔筒同样拍到了482万港币。而在最新统计的竹雕笔筒成交价排名前10位中,几乎都是明清嘉定派的作品。这件紫竹笔筒兼具了珍贵的制作材料和嘉定派的雕刻技艺,其本身的价值就更是难以估量了。再说题材,越是简单的艺术题材把握起来难度越大,其价值肯定也就越高。1985年太古佳士得拍卖中,一幅吴冠中的《竹海》油画(见下图)曾拍出了57万港币,之后这幅油画就销声匿迹,再也没有现身过,现在的价值怕是已经达到数千万人民币了。而这件数百年前的紫竹笔筒上的竹林图就能以如此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表现出竹林的动态之美,它的价值又会是几何呢?
此件奇品(清嘉定派·紫竹刻竹林图圆笔筒)即将亮相在2013年6月北京瓯江城成的春拍上。北京瓯江城成拍卖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为广大藏友提供真正的精品,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件件拍品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而这件紫竹笔筒也仅仅是公司众多精品中的一件,那么它究竟会在如今本已火爆非常的竹制笔筒市场上掀起怎样的波澜,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