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地老天荒,千百年的晨钟暮鼓已随风而逝,但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北约40公里的火焰山主峰山腰的柏孜克里克壁画,却依然以它残缺的风采,诉说着西域佛教曾经的辉煌。在时间的洗礼和严酷的环境下,深居窟中千年的神佛开始与“疾病”抗争……起甲、空鼓、裂隙,柏孜克里克壁画在抗争中已经渐处下风。
于是,一场抢救瑰宝的战争开始了,文物工作者们如今正在给墙壁上的“千年神佛”,不断注入“强心剂”,力图挽救西域文明记忆里的最后一些碎片。
这是新疆首次大规模以自己的力量进行整窟修复,这也是一次尝试性的探索——探索一个整体性和地域性兼顾的方法,从而能为以后的新疆壁画修复找到一个范本。
“这些壁画空鼓、起甲的部位,如果不加以修复,可能就会因为震动而脱落。”新疆文物古迹保护中心文物修复研究所所长何林说,因为考虑到这两窟壁画正下方正在进行的崖体加固工程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所以,这次的修复被称为壁画“抢救性保护工程”。
站在16窟的门口,何林拿着装着修复用泥的小瓶,用一把冰棍棒长短的修复刀,挑出泥在墙上涂抹,抹上、压实、刮平,动作缓慢而又精细。
此次修复工程从2010年开始前期的准备工作,为了确定材料,文保中心和敦煌研究院先后进行了7次大实验。敦煌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树若介绍,他们过来的时候,还拉了一车敦煌的澄板土以防万一。“但是到了现场,还是觉得当地的土最合适。”李树若说。
新疆有众多的洞窟遗存,丰富的洞窟壁画,如克孜尔千佛洞等。探索一套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这不是柏孜克里克壁画修复的终点,但却是新疆壁画保护工作新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