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举槌的2013西泠春拍,“古籍善本专场”将推出杭州 (钱塘)及浙江周边地区特色文献、名家藏书九十余种。其中最瞩目的当属八千卷楼旧藏、吴焯批校跋本《唐大诏令集》——这部“吴校本”的代表性著作,称之为清初校勘学的重大发现也绝不为过。八千卷楼藏书是南图藏书中源自私家藏书楼最早和价值最大的一批,只有少量零星散出,这件仅存的八千卷楼遗珍能否齐聚南图,也颇引人关注。
南京图书馆馆藏八千卷楼藏书
据了解,南京图书馆的藏书规模在全国图书馆中名列第三,其重要因素是南图拥有150万册的古籍线装书,这些古籍有很大一部分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江浙一带的著名藏书楼。其中,声名最著者为钱唐丁氏八千卷楼藏书。该部分藏书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两江总督端方为江南图书馆购藏。南图前身——1907年诞生的江南图书馆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端方为其创始人。该馆后更名为国学图书馆,1952年并入国立南京图书馆,八千卷楼藏书遂成为南图藏书中源自私家藏书楼最早和价值最大的一批。
钱唐丁氏系指丁申、丁丙兄弟。八千卷楼为丁氏祖传藏书楼,其祖丁国典、父丁英皆爱好藏书,“遇秘籍,辄以归,插架渐富”。丁丙兄弟藏书在祖传“八千卷楼”的基础上,又增设二楼,曰“后八千卷楼”、“小八千卷楼”。其中“小八千卷楼”即为“善本书室”,藏书最为珍贵,有宋元本200余种及其他精刻精抄本;“八千卷楼”藏四库著录之书;“后八千卷楼”藏四库未著录之书。
光绪末年,丁氏后人经商失败,亏欠巨额官债无法偿还,意图卖书,日人闻讯欲购,时两江总督端方筹款7300余银元将丁氏藏书购回。这其间已失去了一些好书,据民国抄本《八千卷楼藏书未归本馆书目》统计,约缺1000余种。日本侵华期间,国学图书馆多年购置已达二十多万册的藏书受到损失,至抗战胜利后统计,连报刊、新书等在内仅剩18万册。但大多数八千卷楼藏书都安然渡过了劫波,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中所收的二千余种善本书今天绝大部分仍保存在南图历史文献部,成为南图藏书中价值极高的一块瑰宝。
八千卷楼“遗珍”《唐大诏令集》上拍
2013年暮春,一部经由八千卷楼旧藏的《唐大诏令集》从海外回到杭州。此书为清初藏书家、校勘家吴焯通篇批校题跋,又经许宗彦、丁丙、周大辅、沈曾植等数位江浙藏书家递藏、著录。
吴焯(1676-1733),字尺凫,号绣谷,又号蝉花居士,钱塘(今杭州)人。吴焯校跋古籍的学问功夫十分了得,加之其校书存世极罕,故向为藏书家所看重。这部《唐大诏令集》,毛装八厚册,内经吴焯通篇批校、补抄不下数万字。这是现存保留吴焯手迹最多的一部书,也是对唐大诏令最早的研究。
“诏令”即民间所谓的圣旨,是以帝王的名义发布、并经文人学士之手的官方文章。这其中就有不少“独家新闻”是一般典籍中未记载,或是可以相资参考的。比如《唐大诏令集》卷四十中有一条“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记录了寿王妃杨玉环入道一事,其他史书中多未提及。虽不及百字,却留予后人很大的推想空间。《唐大诏令集》共有一百三十卷,由北宋宋绶编,其子宋敏求整理,对唐代诏令的考证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吴焯夜以继日地校勘了四个月,翻查了大部头史书如《唐文粹》、《文苑英华》、《册府元龟》、《旧新唐书》、《新唐书》等以及唐人文集,对下诏的时间、诏令的内容一一考证。他不仅梳理、补全了《唐大诏令集》本身的内容,还考证出不少史书中的讹误。抄本中存在的次序错乱,他也一一挖补拼接,并亲手补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