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季大儒王夫之先生旧居为址的船山书院的创建是在中国古代教育史、晚清教育史以及中国书院史上都极为重要的事件。光绪八年(1882),当时的湖南督学、浙江余姚人朱逌然倡议创建“船山书院”,得到衡州乡绅彭玉麟、王之春、蒋霞初等人的热烈响应。随后,彭玉麟等人出资将王夫之出生地衡阳城内王衙坪的“船山祠”改建为“船山书院”,两江总督曾国荃随即捐赠《船山遗书》珍本332卷。两年后,书院正式开山,得聘请著名儒者李扬华为首任山长;次年,彭玉麟将书院迁往与岳阳君山、长沙橘子洲并称“湘江三大洲”的东洲岛;光绪二十七年(1901),彭玉麟力请国学大家王闿运出任山长,其后,王氏长院达二十余年。1922年,张大千之师曾熙任船山书院国学院院长,讲学数年。
船山书院一举成为当时最著名的书院教育机构,改变了晚清的书院教育史。当时即有所谓“学在船山”之称,“海内传经问学者踵相接”,“岳麓、城南、渌江书院学子纷纷南下”,盛况空前。短短数十年间,船山书院为当时社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许多艺术名家、教育界前辈、政界俊杰皆出此门,最有名的莫如旷代奇才杨度、孙中山秘书梁镇中、毛泽东亲自发展的早期优秀中共党员蒋啸青等。
作为湖湘文化的重镇、湖湘文脉的承继者,船山书院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无论如何高估都不为过,可惜的是,进入新中国后,辉煌一时的船山书院所代表的旧式教育方法、教育制度被废黜,船山书院本身也被荒弃,成为荒烟蔓草的断壁残垣。
机缘巧合,在激烈的拍品征集过程中,保利与一部生动记载了晚清名家生活、官场生态的手札册不期而遇。这是船山书院倡建者朱逌然的后裔保存的厚厚两本当时社会、官场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如曾国藩、张之洞、鹿传霖、王闿运、陈宝箴、郭嵩焘、陶方琦、王凯泰、李慈铭等人致朱氏手书札,其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生活许多方面,如军备、剿匪、交游、奉和等,是一部相当完整反映上层知识分子、官僚社会生态的重要文献资料集,不仅对晚清史、晚清教育史、晚清书院史、晚清军备史,乃至对曾国藩、张之洞、王闿运等人的单一个体研究都是至关重要的。
其中最具史料价值的是朱逌然手书的行楷二体《衡州府船山书院碑记》二通,是研究朱氏创办书院思想及初衷、宗旨不可或缺的文献。有意思的是,行书的一通到处圈点,显然是楷书一通的草稿,弥足珍贵。朱氏并有《行书校经堂碑记》一通,亦可窥其创办校经堂之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