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报头版刊发报道《苏轼〈功甫帖〉经“拍卖”回国》,提及近日现身纽约某拍卖会的苏轼《功甫帖》虽为中国内地收藏家刘益谦所购买的流散海外中国文物,但高额的入境税费注定了它的回归路不好走。这一情况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近20年来,拍卖已然成为流散海外中国文物回流的重要途径。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拍卖回流的流散海外中国文物超过10万件,其中,国宝级文物有30多件;但是因为关税问题,文物回流渠道并不畅通。
入境税费明显偏高
据业内人士预估,成交价为5000余万元的苏轼《功甫帖》入境应纳进口关税与增值税额之和约1200多万元。
鉴于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刘益谦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买得高兴,现在纠结。”他有些纳闷,“关税针对的不是进口商品吗?可我买的是近千年前我们老祖宗自己的东西。流散海外的中国艺术品回流,为什么成了进口文物?况且,我不打算将它卖掉,更不准备用它盈利。”据刘益谦透露,未来自己对于《功甫帖》较为实际的打算是,把这件珍品寄存在香港,以借展方式将其暂时“请”到他在上海的私立美术馆龙美术馆“做客”两三个月,展完以后再送回香港。
事实上,刘益谦面临的恰恰是很多内地藏家共同的困惑。收藏家马未都就曾深有体会地说,他在海外购买了许多中国文物,进关时,因作为博物馆藏品,却面临巨额的增值税和关税,这笔费用甚至超过奢侈品的税收。无奈之下,不少内地藏家只能将从海外购得的流散的中国文物送到免税自由港的香港避税、储存。遗憾的是,这种尴尬之举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
税制改革势在必行
得知《功甫帖》很可能只能以借展方式进入中国内地短暂做客的情况,拍卖专家、拍卖法起草人之一的王凤海直言“心痛”。他告诉记者,“我国现行艺术品税率偏重。我们若要发展文化产业,是不是可以适当减免艺术品税收,以鼓励有能力的企业、藏家为国家从海外购回国宝级文物。”另一位艺术品市场研究专家也向记者坦言,偏高的税率或将对文物回流造成阻力,也将影响中国艺术市场的长远发展。
而在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双舟看来,就艺术品市场而言,采用低税率甚至零税率措施以吸引更多艺术品到国内市场交易所带来的收益要远远高于单纯的高税收模式的收益。他指出,目前中国内地艺术品市场是典型的高税率低税收模式,“美国利用零关税吸引了更多的艺术品到本土交易,虽然从税收角度看收益比中国内地低,但交易行为会给美国带来很多艺术品交易之外的收益。中国内地名义上税率很高,但是一方面将大量艺术品交易拒之门外,另一方面由于大量艺术品走私偷税逃税,导致实际税收收益非常低。”刘双舟认为艺术品税制改革势在必行。
本报记者 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