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拍卖 >> 拍卖滚动 >> 艺术品重回亿元:恐是国外藏家结算离场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拍卖 >> 拍卖滚动 >> 艺术品重回亿元:恐是国外藏家结算离场

艺术品重回亿元:恐是国外藏家结算离场

作者:佚名      拍卖滚动编辑:admin     
艺术品重回亿元时代 艺术品重回亿元时代

  2013年10月2日,香港苏富比[微博]2013秋拍预展,囊括19件当代中国及日本艺术家的知名作品,绝大部分精选珍品更是首次现身拍场。图为曾梵志 《最后的晚餐》。

  10月8日,2013年苏富比秋拍落幕,总成交额达到41.9亿港元,大幅超越此前估计的28.8亿港元—这个成绩也刷新了国际拍卖行在亚洲历来最高的总成交纪录。

  香港苏富比一年两次的拍卖活动,一直被视作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对艺术品及高端奢侈品需求的晴雨表。本次为期5天的活动中,共创造16条新纪录。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中国画家曾梵志以《最后的晚餐》拍出1.8亿港元,刷新当代亚洲艺术品拍卖纪录。

  “我想我们已经把握了亚洲艺术品市场的脉搏。它跳得很快而我们也会跳得很快。”苏富比亚洲区主席黄林诗韵(Patti Wong)在一份声明中说,“这次秋拍的成绩,说明了香港作为国家艺术品销售中心的重要地位。” 有人士指出,香港苏富比此次秋拍所取得的成绩,是它为纪念在亚洲拍卖40周年而“铆足了劲”的结果。刘益谦、翟建民,伦敦古董商、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古玩商人丹尼尔·埃斯肯纳茨(Daniel Eskenazi)等顶级买家均莅临现场。

  这一结果也给自2012年以来低迷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注入了强心剂,中国艺术品市场“亿元时代”的说法再次被提起。但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市场是否回暖?有待观察。

  4件过亿藏品贯穿秋拍

  在苏富比为期5天的拍卖过程中,4件亿元藏品的出现成为贯穿此次秋拍的亮点。

  《最后的晚餐》最初估价8000万港元,从7000万港元起拍,最后以1.8亿港元(合2313万美元)成交。不仅刷新画家曾梵志个人价格纪录,也刷新了当代亚洲艺术品的拍卖纪录。

  此前,曾梵志曾以“面具”系列创造个人拍卖纪录—7536.75万港元,这件《最后的晚餐》是“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作品,参照以往价格,拍卖行估计这件作品的价格将超8000万港币。10月5日,最后结果令业内外瞠目结舌。

  10月7日,118.28克拉椭圆形D色无瑕白钻拍出2.38亿港元。这颗椭圆形巨钻不仅是拍卖史上最大颗D色无瑕钻石,而且经GIA鉴定,是迄今全球最大颗椭圆形D色无瑕钻石。这枚钻石拍卖前就备受瞩目,并最终不负众望创造了白钻的世界拍卖纪录。该钻石此前的估价为2.2亿-2.8亿港元。

  在随后的中国瓷器专场中,一只估价8000万港元的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从6500万港元起拍,最终以1.41亿港元成交。

  这只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碗釉面细腻如脂,花卉图案富于动感,静中显动,是成化瓷器的杰作。这件拍品在1981年5月20日曾以407万港元成交,以此价格计算,32年间,价格涨了34倍左右。据目前已经披露的信息,拍卖现场,著名顶级古董商埃斯肯纳茨第一次举牌就直接叫到了1亿港元,引起现场一片掌声。拍卖后,藏家翟建民向媒体公开证实,此成化碗是他为近年来在市场上十分活跃的一位北京大藏家所买。

  与成化碗同一天,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以2.36亿港元(3030万美元)成交,刷新了中国雕塑世界拍卖纪录,起初估价待询。这件明永乐大佛被称作鎏金佛造像中的航母,高54.5厘米,来自意大利某私人藏家。最终由广东藏家郑华星竞得。

  苏富比乘势而上,宣布将于11月28日至12月1 日在北京呈献为期四天的艺术活动,包括举行重要的现、当代中国艺术拍卖会、展售会及艺术讲座。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珍藏的赵无极代表作—《抽象》届时将亮相拍场,估价为3500万至4500万人民币。

  新一轮“亿元时代”来临?

  中国艺术品市场如今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亿元时代”的说法也自2009年开始叫响。但2012年后,中国艺术品拍卖历经成交总额“腰斩”的下滑阶段,买家对亿元拍品的信心也受影响。即使是在今年春拍的康复期中,亿元拍品照样缺席内地拍场。

  6月,北京保利春拍中,傅抱石作品拍卖以来尺幅最大的《云中君和大司命》估价2亿元,竞投者需要办理2000万保证金的特殊号牌,当晚直到拍卖开始前,仍无买家办理这一特殊号牌,导致最终撤拍。而另一件估价8000万元的《明代丝绸之路大地图》有望破亿,最终也在7500万元的价位流标。

  短短4个月后,香港市场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但针对“亿元时代”是否回归的争议,也与之叫响。

  北京华辰拍卖[微博]董事长甘学军[微博]表示,香港苏富比拍卖取得的佳绩是市场释放的一个明显信号,即市场在回暖、在复苏,当代、传统板块又将迎来新一轮价格的重启。“新一轮亿元时代将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前一个亿元时代指的是顶级拍品进入亿元价位,而新一轮的还包括将推动一般拍品的整体价位。”

  持同样乐观态度的还有一位来自襄阳的资深古玩经纪人徐维。亲历拍卖现场后,徐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激动不已,“香港是个极其成熟的市场,来苏富比竞拍的买家都有经纪人,为他们在鉴定和出价上把关。所以拍卖尽管热烈但仍有理性,4件亿元拍品同时出现,说明亿元时代回归货真价实。”

  更多的质疑声针对当代艺术。由西方收藏家尤伦斯夫妇提供的曾梵志作品《最后的晚餐》以1.8亿港元(合2330万美元)成交,创下亚洲当代艺术作品的新纪录。据现场人士称,近十分钟的竞争在两位电话委托买家之间展开,最后以两倍于估价的价格成交。苏富比没有透露最后的“胜利者”身份,但有业内人士猜测,这位出手阔绰的神秘人士可能是卡塔尔公主,其后又有圈内人士指出买家是尤伦斯夫妇拥有20%股份的高古轩画廊。当代艺术收藏者“做局”与“拉高出货”的非议四起—“买家和卖家是同一个人,这不应该质疑吗?”

  在当代艺术界,曾梵志的名字始终与价格数字紧密相连,有关他的争议也始终存在。“对于私人藏家而言,出售藏品的目的是牟利也好,调整收藏方向也好,买卖行为属于个人权利范畴,然而问题是,这样的价格真的与其艺术价值相匹配吗?”一位艺术评论者言辞激烈,“(这样的画作)不过是国外杂志插图画的东西,插图画卖一个多亿,简直是在侮辱中国人的智商。”“这样的山寨之作,竟然被赋予‘捕捉中国社会在1990年代经济改革时期的面貌’的意义,实在是自欺欺人的天大滑稽!”

  “少数人实现利润的市场不健康”

  “我认为,破亿只是个案,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它只能说明艺术家及其推手做比较成功,不能代表时代。”北京艺术评论者顾耀峰对时代周报记者预测此次拍卖的后续影响,“但它也的确提供了一个范本,让其他艺术推手的胆子会更大。整体新一轮的涨势或许并不会马上出现,但是个别艺术家、作品的高价可能会再有。”他预测,刘野、大刘炜以及市场的新宠贾蔼力或会成为个别高价的占有者。

  一位身在北京的艺术品市场从业人员却向时代周报记者评述,《最后的晚餐》委托方尤伦斯夫妇因收藏中国艺术品而在中国艺术界获得广泛知名度,并因此积累了大量财富。早几年就有“尤伦斯夫妇打算大规模出手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传言,作为私人收藏家,这一次卖出曾梵志和陈逸飞作品,可看做他们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真正“结算”离场了。

  苏富比前中国及东南亚董事、龙门雅集董事长李亚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披露,《最后的晚餐》创下价格新高,仅仅只能当作世界范畴内的艺术藏家的“一次性”艺术消费,而并不意味着中国当代艺术从2008年发端的下滑趋势就此终结。“一夜之间翻身是不可能的,接下来的5年时间都不会看到回暖迹象。很明显,西方人不再买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即使有中国当代艺术品在市场上出现,也是西方收藏的回流。”

  而曾创立文化产权交易理论的中国文化产权交易所筹备组负责人彭中天则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苏富比秋拍拍出四件过亿藏品,是否带动中国整体的艺术品市场涨幅?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当代艺术只是历史长河中尚未定论的一段。相比个别年代代表性作品,不一定更具价值。艺术品看涨是一定的,只是风水轮流转,今年不知到何家。而亿元也只是标志,单边走高或成本成交双高峰的市场是不可持续的,靠单品或少数人实现利润的市场是不健康的,关键还是要看总量和参与人数。越偏平化、大众化、小额化和快流动才是好的迹象,这种市场才有活力和可持续力。”

  作品均价不超3万 中国平价艺术品市场起步

  

  别总想着捡漏,神话太少

  1.8亿港元?41.9亿港元?没关系,2013年苏富比秋拍诞生的天文数字并不妨碍有人要做不一样的事。

  近日,上海举办“2013SURGE Art艺起”上海艺术节。这一创办于2006年的“艺术节”是展示和销售优质平价当代艺术作品的平台,全部展示、销售艺术品的价格均不超过3万元人民币。

  能够满足大众购买艺术品愿望的廉价艺术品,被称为“买得起的艺术”(Affordable Art)。这一概念最早在海外诞生,近年来开始在国内流行。“今年北京艺术节期间,我们创造了历年参观人数最多和销售业绩最高的纪录,超过16000人参加了我们的活动。与2012年同比,今年在北京艺术节的销售总额增长74%,参观人数增长46%。”“SURGE Art艺起”艺术总监雷倩在上海活动现场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业绩,并表达了对国内平价艺术市场的看好。

  尽管平价艺术市场近年来被业内普遍看好,但也有艺术市场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无论如何,平价艺术显然存在市场,但在目前的中国依然处于非常不成熟的阶段”,其中“带着投资、升值的心态”是其不成熟的关键因素。

  买得起的艺术,中产阶级的品位

  “买得起的艺术”(Affordable Art)概念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1999年。那一年,廉价艺术品博览会在伦敦诞生。

  廉价艺术品博览会上的艺术品,价格都在3000英镑之内,包涵油画、摄影、雕塑、版画等各种当代艺术种类。如今,该廉价艺术品博览会已经扩大到120家参展画廊参展。除此之外,纽约、悉尼、墨尔本、阿姆斯特丹等城市也在之后几年相继举办了大大小小的艺博会或者艺术节。

  海外廉价艺术品一级市场的庞大,是刺激英国人Tom Pattinson在中国做起“买得起艺术”的最根本动力。Tom Pattinson是“SURGE Art艺起”的创始人、总监,另一身份是《Time Out Beijing》的前主编。

  “我之前是做媒体的,工作的办公室就在北京的798那里。可是,当我想从那里买几件艺术品回家时,却发现我根本买不起。于是,我开始想,是不是可以做一个活动,活动上所有的艺术作品价格都要在1000美元以下,我要让普通的白领都可以买得起。”

  据Tom Pattinson介绍,来参加活动的艺术家大多数比较年轻,作品在价格上基本符合定位。“有的艺术家和我们合作了几年,获得了比较好的市场认可度,作品也在涨价。比如,艺术家刘忠华,他第一次来参加我们的艺术节时,作品是两三千元,第二年就涨到了8000元,后来是两三万元,重要的是这些作品都卖掉了,它们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我们还帮他在国外办了个展。他的作品在美国可以卖几万美元,但是,他现在依然会来参加我们的‘买得起艺术节’,以符合我们价格定位的要求创作很好的作品。”

  “买得起艺术节”能够在中国艺术市场发展的根本,被认为是中产阶级消费需求的上升。“越来越多的产中阶级开始把购买艺术品作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是有品位的象征。”Tom Pattinson说。

  不应以投资回报论英雄

  “按理说,平价艺术的受众群体是艺术终端消费者,但目前很多人还是带着投资、升值的心态去购买,加上许多人对艺术审美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口味,人云亦云,也就缺乏自主选择的能力。这样的市场其实不是消费市场,不成熟。”一位在上海和北京均有多年从业经验的艺术市场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同时他披露,一些机构参与“买得起艺术”,也并非表面上宣传的那样,希望把廉价艺术品市场做起来。

  “据我所知,上海早几年有一个文化公司做了廉价艺术品超市,这两年也渐渐没有声音。最根本的原因,是这家文化公司开起来后,最初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现在这家公司已经成了当代艺术市场一个很受瞩目的推手,也就无心顾及廉价艺术了。”该人士披露。

  上述人士所称的当下国内廉价艺术消费“投资、升值”心态的最好印证,或许可以用一则流传在“买得起艺术”市场内的“传奇故事”来说明,故事的主角,正是此次苏富比秋拍最受瞩目的艺术家曾梵志。

  十几年前,上海香格纳画廊还仅仅是波特曼酒店的两面墙,而天价记录的创造者曾梵志也还处在事业的奋斗期,渴望开展览也渴望被采访。一位即将离开中国的美国商人在经过波特曼酒店走道时,看到了曾梵志的作品:一群系红领巾并戴面具的成年人并排站在一起(《面具系列No.6》),标价16000美元。这幅作品深深地触动了他,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美国商人最终以15000美元买走了这张作品,之后他离开中国。

  曾梵志的那张作品被这位买家放到了自己家里,时而拿出来挂挂。他的生活与中国当代艺术没有交集。中国当代艺术的红火只是另外一个世界的神话。这张作品在美国商人家里静静地待了十年,十年间,曾梵志作品价格一飞冲天,飙升得惊心动魄。

  2008年,这张作品在香港佳士得[微博]拍卖夜场上被一位藏家竞得,成交价为970万美元。短短十年,从15000美元到970万美元,价格飙升近1000倍。

  “这样的‘捡漏儿’神话,已经被当做廉价艺术市场推广的教科书—发现当代艺术的价格洼地,以从低端的市场起步,获得较好的收益。而事实上,这样的情况绝对是特例。廉价艺术最主要的目标毕竟还是为了让艺术走进大众,而非以投资回报论英雄。带有投资目的购买低端艺术品无可厚非,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喜欢,因为所买艺术品的升值概率并非如想象中那么高。”有经验的艺术市场人士如此告诫。

  作者:赵妍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