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分析古书画频频流拍三大原因:资金短缺和估价高企影响成交 功甫帖事件亦影响到藏家信心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参与收藏已近三十年的某收藏家,近日游走于各大春拍拍场,斩获不少,“腰斩五折”出售的作品成了拍卖现场的另类风景线。如2011年近2000万元成交的徐悲鸿作品奔马图《日行千里》,今年却以1200万元在拍场被拿走,张大千的作品也有不少类似情况。更有藏家曾用1亿元买来的作品,今年却只换得4000万元。除了这种声势浩大的“低价军团”外,春拍古代书画方面更有多幅广受关注的名家名作遭遇流拍。
现象
赵孟頫陈洪绶优质作品遭流拍
据了解,这次元代大家赵孟頫的《致宗元总管札》现身春拍拍场,引起了不少行业人士的高度关注,甚至一度认为这是近20年来难得一见的作品。该作品是赵孟頫39岁(至元二十九年)在济南路总管任上给常熟人季渊写的家信。相关拍卖负责人表示,这种致于实用的书札,没有书写碑牌志传等卷轴作品的精神负担,会显得格外舒展自如,轻重得宜,是功力与才情更畅达的流露。
而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阎安则表示,赵孟頫的作品在目前的市场上,是属于非常稀缺的一类,而且信札在他的作品里面则更加少有。他认为,“信札体现价值的地方并不仅仅在艺术价值,而是作者的身份,上款人物,也就是写给谁的,然后再看它写的内容与水平。” 他强调,市场看的是(作品)稀缺度。
另外,陈洪绶《四时花鸟》册页(十开)同样备受关注,德粤轩总经理梁伟超认为,陈洪绶这套册页很不错,而且有名人收藏过,来龙去脉都很清晰。
那么,两件如此受重视的作品,
为什么会遭受流拍的境遇呢?
1.资金短缺论
2014第一季度后经济依然堪忧
有报告分析称,2013年世界经济继续向下滑行,为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最低水平。而2014年经过第一季度后,经济前景依然堪忧。国内房地产自年初开始,一直持续走低,甚至有行业人士断言,“今年经济形势不亚于2008年金融风暴”。而今次春拍古书画频遭流拍的情况,同样被不少行家认为与经济大环境脱离不开关系。
广州艺术品行业商会会长石金柱则从经济大环境分析,他认为,由于目前的经济大环境非常差,楼市、股市、制造业都异常萧条。“很多行业都缺钱,以前不少行业的企业老板都有收藏的习惯。但是近年因为经济不景气,没钱再买,甚至不少人为了套现,急于抛售作品。”
2.期望高价论
过高的底价无法得到市场认可
拍卖虽然是一种相对特殊的买卖交易方式,但其始终无法脱离价格与价值的相对对等关系。不少行内人士认为,作品流拍很大一部分原因也许在于估价与实际作品的市场认可价值不相符。
阎安认为,过高的底价是它(赵孟頫《致宗元总管札》)流拍的主要原因。但他同时强调,即便是流拍,也不会影响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以及它在历史上的价值。“为什么会有过高的低价?原因就是对市场期望过高。从长远的市场来看,我不认为流拍对市场或者对藏家来说是一件坏事,我们不能以成败来论英雄,不能以流拍来决定它的价值。同样也不以一次成交就来断定它的价值。这次没有成交,谁也不能排除它能以更高价格成交的可能。”
而资深藏家严君云也表示,赵孟頫那件作品主要是价格太高了,如果按照估价,再加点佣金就5000多万元了,到了这样一个价位,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真的没人敢买。
3.真伪阴霾论
《功甫帖》事件影响古书画成交
书画真伪是艺术品市场近年讨论得最为热烈的话题之一,无论是鉴定机构鉴定、鉴定家鉴定还是作者本人(当代)鉴定,都莫衷一是。而自去年一直争论至今仍未有最终结果的《功甫帖》真伪之辩事件就像空气中的阴霾一样,始终笼罩着艺术品行业。中国嘉德总裁助理兼书画部总经理郭彤对媒体坦言,市场存量和真伪鉴定一直是古代书画市场的问题所在。经过十几年的拍卖行业发展,古代书画现存精品量少,且鉴定困难。这是市场持续发展的难题。
对此,石金柱也同样表示,自从《功甫帖》真伪之辩事件以后,确实打击了不少收藏家的信心。他说“这涉及到古代书画的一个评判标准问题,以前“全国书画鉴定小组”(谢稚柳任组长,与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等组成七人小组)的专家还在的时候,权威性还比较集中,但是自从他们都逝去以后,几乎所有的鉴定工作都像‘文革’一样,开始翻案了。标准开始模糊。所以,不少买家都选择回避了。”
梁伟超更直言,“《功甫帖》真伪之争”越没有结论,古书画板块成交可能越差。
而在严君云看来,买家对作品的信心确实会影响到成交。“现状普遍藏家看古代书画,首先就是要看作品是否‘开门’(明显真)。只要作品稍微有些瑕疵,买家都不敢碰。目前古书画市场的整体表现是,买家不是怕贵,主要是怕假。第二、除了考虑的作品要真之外,还要考虑性价比,过去一旦有好作品出来,(买家)都会乱抢的。只要有两个人抢,价格就可以提高了。”
赵孟頫《致宗元总管札》题识
宗元总管相公尊亲家坐前。孟頫幸甚,得托姻契。第以贫家,凡百不能如礼,谅惟知我,必不瑕疵。奉别以来,无非倾企。沿途河冻津洼,备极艰难,十一月七日方至济南。领累苟安,皆出巨芘。济南山水之胜甲于山东,但官事烦冗,略不得暇,至今未能一游。拙妇附伸。
书札发出时间是他到任后不久。至元二十九年,赵孟頫外放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十一月七日到达济南上任,信中他表达了奉别后旅途的艰难,及到济南上任后官事烦冗等情况。更对近日而定的“姻契”由于自己家道渐贫对诸多礼节未能深究而表示愧疚。
历史考究:赵氏书法流传不少,但他的书迹如今已大多归之于世界各大博物馆了,民间绝少留存。今春现身拍场的赵书《致宗元总管札》便是近二十年来拍卖市场难得一见的赵孟頫手墨。而另有一通在济南任上写给其亲家的书信《行书致季宗源二札》(实为一札)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宗源与宗元应该就是同一个人——它们都是季渊的“字”。
赵孟頫的书法与他的绘画一样,不仅诸体兼擅,真、草、隶、篆都取得极高成就。特别是他的楷、行,更是力追晋唐,妙集众长,融通贯化,自成其潇洒隽美,朗润清华,既有古意又具今貌的“赵书”风韵。鲜于枢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应该是言出由衷的。
人物简介:赵孟頫,中国元代天才文学艺术家。宋朝王孙,自幼英机敏识,青中年时代便在经史、文学、书画、金石、音乐诸方面取得极高成就,是著名的“吴兴八俊”之首。
老莲花鸟早岁出于蓝瑛,故其骨体粗放,尚有其习染之迹。可见三十五左右始舍弃旧习,陶冶于宋元。在元独好王若水,以此上追,盖以黄家写生为宗,而别裁新体。有明三百年中遂为创格。此册笔势形体已从方折转为圆劲,粗放之笔亦潮趋内敛,虽其风貌尚不免徘徊于旧辙,盖正当推陈出新之际。于以见其先后变易之迹,诚可宝也。
——谢稚柳在陈洪绶《四时花鸟》册页(十开)上的题字
人物简介:陈洪绶(1599~1652)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一生以画见长,尤工人物画,与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人谓“明三百年无此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