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拍卖 >> 拍卖滚动 >> 拍卖花头经之水晶灯先生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拍卖 >> 拍卖滚动 >> 拍卖花头经之水晶灯先生

拍卖花头经之水晶灯先生

作者:佚名      拍卖滚动编辑:admin     

  石建邦 

  拍卖里头的“花头经”很多,这里先说说“水晶灯先生”。

  拍卖是一件拍品必须有两个人以上愿意出价争抢,才能有望高价成交。如果每次只有一个人出价,那么哪怕此人心里愿意出再高的价钱,因无人与之竞拍,也只能以底价成交。比方说一张唐伯虎的画,底价一百万,场上肯出价的人只有一个,这个大佬即使心里愿意出一千万甚至更高,但因为只有他一个人应价,那按照拍卖规矩,也只能以一百万成交。如果一场拍卖都是这样,那么拍卖会就不会那么吸引人,当然也就不好玩了。

  一件上拍艺术品,在目录上通常写有估价,比如30万至50万元。一般底价大概在低估价的八成上下,比如25万,但不会高于低估价的30万元。拍卖官为了有人应价,当然也为了调动现场气氛,吸引买家竞价,往往起价很低,比如10万,甚至更低的价钱,诱引买家举牌。这有点像汽车预热或者前戏,其实不到底价之前的所有报价都没有实际的意义。

  一般老练的买家或行家,往往要到差不多了才举牌,只有菜鸟才急吼吼跟进。但万一现场冷冷清清,连菜鸟也没有应价,怎么办?这时“水晶灯先生”就出场了。所谓“水晶灯先生”,其实子虚乌有,是一位虚拟的买家,就是大厅里那盏默默无语的水晶灯,并非真实的买主。就像唱独脚戏一样,这时拍卖官其实身兼出价人和应价人两重角色,反正是底价之前的“前戏”,拍卖官往往假戏真做,尽情表演,目的就是勾引真实的买家尽早“入港”,早点将价位竞升至底价以上。但见拍卖官右手一扬,煞有介势,似乎指着场中某位,其实是水晶灯,频频报价,“12万,15万,18万……”好像真有人应价一般。菜鸟们以为现场真有人要买,往往急急跟进。或许他正好在拍卖官指着“水晶灯先生”,叫到22万的当口举牌。举牌代表你应价,也意味着你在拍卖官报价22万上又加了一口,表示愿意出价25万元。“25万!”拍卖官声音马上兴奋高亢。“现场有人出价25万,还有没有人要?”拍卖官稍待片刻,如果询价三遍,无人加价,拍卖槌子“乓”的一声敲下来,拍卖师高喊“恭喜xx号买家”。这件拍品就这样成交了,实际买家就他一位,前面拍卖官与所谓“水晶灯先生”你来我往的报价统统都是铺垫。

  也有时候,比方拍卖官报价到了15万,菜鸟举牌应价18万。因为底价没有到,拍卖官会应价20万元,并说一句:“20万元是我的,你还要吗?”这个意思是暗示买家还没有达到底价,希望您继续往上面加价。你于是再举牌加价,那就变成22万元。但因为离底价25万还有一口差距,这时拍卖官会问:“25万,你要吗?”或者说:“25万,我要卖了。”如果买家点头同意,并且没有其他人加入争抢,那么你就在底价25万元买得此件拍品。如果买家摇头,不认可此价,其他新买家也没有加入竞价,那么这件拍品就流标了。

  据研究者讲,1975年以前,即使流标的东西,拍卖师也往往会让“水晶灯先生”买下,算作成交,并堂而皇之地列入成交单中。这样的话,如果某画商有五件毕加索的画,今年这件上拍,标了一个很高的底价,实际流标了,但算作成交,于是这个成交价变成画廊售价的重要参照。明年他再拿第二幅上拍,即使同样不成交,但又有了一个成交记录。下下轮拍卖中再送拍一件,如此这般,就会有很多成交记录都是假的。据说当时的当代艺术拍卖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都是假成交,常常看得本分的收藏家们一头雾水。1975年开始,拍卖公司不再将买回的拍品纳入公开成交记录中。那年《纽约时报》以大篇幅报道安迪·沃霍尔的《标签脱落的汤罐》以破纪录的六万美元拍出,但实际上是被买回的。这是一个分水岭,从此以后,人们只要读成交单就知道,某某几号拍品没有被列入成交单,说明没有成交。

  1987年11月,澳大利亚富豪邦德(Alan Bond)在苏富比以5398万美元买下凡·高的《鸢尾花》(Iries),一举刷新世界拍卖纪录。佳士得老板看了不是滋味,他们家不久前拍卖的凡·高《向日葵》,东西比这幅好得多,也只以不到4000万美元成交,而且是冲动好斗的日本土豪所为。《鸢尾花》以1500万美元起拍,不到两分钟就落槌,佳士得怀疑其中有猫腻,要求苏富比证明确有第二买家参与竞投。这么一挑事,买主邦德也开始怀疑现场唯一的对手只有著名的“水晶灯先生”,要求苏富比澄清。两家公司通过媒体唇枪舌剑,几周后,直到苏富比展示拍卖现场出价记录,才以佳士得老板发表声明道歉而收场。但这一事件至少透露出,在光鲜的拍卖场中,“水晶灯先生”经常魅影重重。

  “水晶灯先生”毕竟是拍卖官的一种虚拟手段。因此,在真实的买家出现之前,必须有其他“活人”参与助兴,方使现场活泼起来,这个人就是“托”。聪明智慧的中国同胞更是大大丰富了“托”的内涵,让拍卖更富戏剧色彩。

  (作者系资深艺术顾问)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