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岳瑞芳)随着嘉德、保利、匡时、翰海、西泠秋拍相继落幕,2014年艺术品秋拍季已近尾声。从全年来看,市场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从最初某一品类的成交下滑,到整体成交量萎缩、天价拍品难现,整个市场陷入低迷。业内人士认为,艺术品市场的亿元行情已经渐行渐远,类似前几年那样“高歌猛进”的行情是不能持续的,现在要在“新常态”中寻找新机遇。
成交低迷 市场面临最艰难一年
据中拍协秘书长欧阳树英透露,今年1-9月份,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总金额约153亿元,全年数字仍在进一步统计中。
而此前据中拍协发布的2013拍卖业蓝皮书显示,当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交额313.83亿元。
具体到嘉德、保利、匡时三大拍卖巨头,业绩均比2013年有所下滑,且秋拍成绩不如春拍。
北京翰海拍卖高级顾问穆文斌认为,当前的艺术品市场可用“不温不火、平稳过渡”来概括。北京匡时拍卖董事长董国强则坦承,当前市场,无论是拍品征集还是拍卖都非常艰难。虽然办理竞买的人数和春拍相比持平,但成交率和成交额都明显下降,明年艺术品市场将面临严峻挑战。
此间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艺术品市场将进入一种“新常态”。与中国宏观经济相适应,文物艺术品市场也将处于“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虚火太旺 “文化动力”将成竞争核心
市场艰难的原因何在?除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外,主要还是文化影响力不够。北京荣宝拍卖总经理刘尚勇认为,目前艺术品市场并不缺精品,也不缺资金和信心。一旦文化影响力孱弱,会暴露出很多问题。
“为什么《松鹰图》、《功甫帖》等许多高价拍品出现以后会引起很多争议?还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基础和文化氛围不支持这种亿元行情。”刘尚勇说。
收藏家徐胜也表示,现在整个社会太浮躁,这种浮躁造成大家不关注艺术品内在的文化价值,更多在琢磨它到底值多少钱,“不挖掘实际的文化内涵就没有收藏的意义,卖文物艺术品跟卖白菜没区别,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各界重视。”
多元化发展 是出路还是“鸡肋”?
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背景下,拍卖公司需采取多元化经营策略,这是很好的抗压方式。“无论苏富比或佳士得,书画拍卖仅占业务量一小部分,因此他们生存能力很强,在市场困难时受到影响也小。”苏富比(北京)拍卖有限公司总裁温桂华介绍。
而国内拍卖公司,多数在书画类拍品方面占据半壁江山甚至更多。董国强说,中国书画在国内拍卖行业一线公司里成交额占到70%,二线公司占比更高,可能要到90%甚至100%。
据了解,近几年,艺术品市场参与者在多元化发展上都有或多或少的探索。今年春拍,苏富比(北京)呈现了更加多样的艺术审美,从奇石、根雕到家具设计。
尽管多元化策略势在必行,但实施起来不容易。董国强坦言,匡时近年在书画和器物板块外,陆续增加了茶道具、佛教艺术品等,但却并没贡献太多的成交额。“比如茶道具,价格较低,参与人群较少,但也要配备人员征集、制作图录,成本在增加的同时却看不到利润增加,拍卖公司实际负担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