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翔
3 月17 至21 日,佳士得拍卖行将在纽约亚洲艺术周期间举办为期五天的系列拍卖,以纪念美国历史上杰出的学者、古董商及藏家安思远(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先生。安思远的私人珍藏拍卖会将透过六场现场拍卖以及一系列网上拍卖推出超过1400 件珍宝,这在以往佳士得的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中是非常少见的,特别是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会对于未来的市场走势产生不小的影响。
1993年,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举行首届中国书画拍卖会,这也是中国艺术拍卖市场的一个里程碑。经过1994与1995两年间迅猛发展,到1995年底,全国各地成立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已达100多家,并出现历史上第一次文物珍宝回流的热潮。然而,面对着市面上越来越多的拍品,如何进一步挖掘其中的内涵,越来越多的拍卖行开始打破藏品的类别界限。早期的名家专场拍卖并不是很成功,嘉德在1995年秋拍推出“杨永德收藏齐白石专场拍卖”的时候,不少人都质疑藏家为什么要一下子抛出这么多藏品,认为这是一个大利空,这也成为引发当时齐白石作品价格下跌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随着人们对于专场拍卖理解的日益深入,特别是2003年,“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的143件拍品,总计成交6300余万元,成交比率100%,诞生了若干世界记录。
相比内地市场,海外专场拍卖早已成为了藏家关注的重点。就拿中国香港的拍卖市场来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仇焱之、戴福保、胡惠春、赵从衍收藏的专场拍卖,推动海外艺术品拍卖市场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从市场反映来看,名家旧藏的专场推出,一方面解决了拍卖公司对于征集“市场生货”新鲜面孔的刚性需求,保证拍品最为关键的真实性的拍品考量,而这种名家藏名家的传承脉络,也让拍品本身增加了更多生动的故事性。中国嘉德在1995年推出的“清水山房藏明清家具专场”、北京翰海和上海朵云轩相继推出的陈之初“香雪庄”书画专场拍卖,都因为藏家自身在业界的影响力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着名家珍藏纷纷露面,给投资者带来“真、精、新”藏品的同时,更要警惕“挤出效应”的出现。所谓“挤出效应”,是指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另一方面,藏品的实际价值是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并非靠名人给藏品镀上一层金,就可以鸡犬升天了。在拍卖市场上,名人效应确实能达到吸引眼球的效果,增加拍品的附加值。但是如果离开了名人专场这个平台而再次拍卖的时候,价值与价格的背离的情况会变得日益明显,由此产生大量新的泡沫,会让一些普通的藏品价格变得高不可攀。因此,只有藏品本身的价值过硬,藏家所付的“真金白银”才真正物有所值,名人对藏品价值的提升才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方翔(上海) 资深媒体人,艺术品市场观察者,艺术品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