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中期,是潘天寿艺术生涯的第二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画家在风格业已成熟和稳定的基础上苦心探索,作品展现出全新的面貌。潘公凯认为他在这一时期“完成从一个出色的传统文人画家到现代艺术家的转变”,尤其是六十年代中前期的创作,奠定其现代中国画艺术领袖人物的画史地位。
凌云健笔意纵横:潘天寿精品赏析 Lot.439 潘天寿 新春 立轴 设色纸本 1964年作 79×44cm. 约3.1平尺《新春》作于1964年,描绘初春时节西湖边“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美景,远处山丘上矗立的宝塔正是西湖名胜保俶塔,山下垂柳抽出新芽,随风轻舞,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流露画家心境之轻松畅快,也给观者带来愉悦的视觉体验。
画面的章法和对空间的处理,体现潘天寿一贯的不循常规,山石略作方形处理,柳条的圆柔又消减了方笔带来的峻峭,山石、柳树几乎充满画幅,构图饱满,天空、山丘、柳树和坡岸从上至下将画面分割为四段,交替渲染的赭石、花青与天空的留白,使之形成四个大的块面。然而线条才是画面的主角,竖向的柳枝、树干与横向的山坡线条分割、支撑着色彩,尤其是山的轮廓用重线,富有力量,构筑起画面强劲的骨架。山坡线条的刚、折、浓、重与柳树线条的柔、曲、淡、轻,形成和谐的对比,山丘上点厾的杂树与疏朗的柳枝,又具有虚实、疏密的对比,为画面带来丰富的节奏变化。在大的块面中,画家又着力刻画丰富的细节。左下坡岸的犄角处,安置带篱笆的小屋,营造出空间透视感;山顶空旷处,耸立的宝塔格外突出,引人注目,将画意向上延伸。
凌云健笔意纵横:潘天寿精品赏析在前景中布满大片垂柳,并作为画面主体的布局立意方式,是潘天寿的独创,大胆又极具现代感,淡淡的花青渲染出嫩绿的柳丝,既呼应“新春”时节,又洋溢鲜活明快的气息。1958年,潘天寿在《小蓬船》便采用这一方式,同年,他又将相同的理念运用到《春酣》中。此幅《新春》与《春酣》布局基本一致,而用笔更凝炼,显示出指墨一般的生拙感,细节亦更丰富,彰显笔墨的进境和画家对这一题材元素的钟爱。
Lot.440 潘天寿 双禽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57年作 57.8×34cm. 约1.8平尺展览:
“中国书画展—集古斋创业22周年纪念”,(香港)集古斋,1980年
“中国十大名家画展”,(纽约)东方画廊,1984年11月
出版:
《中国画选集》图版25,(香港)美术家出版社,1980年12月
《中国十大名家画选》图版44,(纽约)东方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4年11月
《艺海集珍·近现代中国书画作品集·第七辑》第111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10月
《浙江四大家》第162至163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年2月
霍宗杰旧藏霍宗杰旧藏。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随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的确立,沉寂多年的艺术界重新活跃起来。1956年,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恢复国画系,潘天寿回到教学岗位,并于翌年出任副院长,这一阶段,他投注大量精力于创作中,将极具个人特色的笔墨图式进行反复锤炼,减少并不擅长的宣传性人物画的创作,重拾搁置的花鸟,同时也有意识地脱去早期花鸟的冷逸之气,画风变得清新、明朗,铸造出更鲜明的个人风格。
《双禽图》作于1957年,采用巨石与禽鸟的组合,为潘天寿标志性的构图。巨大的山石几乎充塞画面,石头上宽下窄,略倾斜,更增险势。两只八哥侧身栖立在石头上,已不复八大笔下八哥的孤傲睥睨之态。全画以指墨写成,仅八哥的嘴巴、眼睛处以毛笔略染花青、赭石。八哥羽毛的墨色枯湿变幻自然微妙,鸟喙和脚爪,以指尖蘸浓墨勾出,细劲而有力量。磐石从八哥落脚处运指而出,线条断续如屋漏痕,由粗至细,自中部断开到底部复施粗线,顿挫有力,如钢筋铁骨般支撑起整个画面,正所谓“指力能扛鼎”,方峻浑厚的体量感顿出。此作运墨以豪放取胜,酣畅淋漓,亦是画家刚直性情的体现。
潘天寿致力于在花鸟题材中塑造雄浑的风格,其作品虽植根于传统,但笔墨的张力与布局的新奇,却暗合了现代美学观念。恰如吴冠中所言,“潘天寿的绘画是建筑,整幅画面的面积被他严格规划、分配,绝无浪费……异军突起地攻入了现代西方追求的构成美之领域”。《双禽图》绝好地诠释了这一观点,堪称潘天寿的盛期佳构。
中国书画
地点:北京昆仑饭店
北京市朝阳区新源南路2号
预展
2015年5月14日至15日
上午9:00至晚上8:00
2015年5月16日
上午9:00至下午6:00
拍卖
中国书画(一)
2015年5月18日(星期一)上午9:30
中国书画(二)
2015年5月18日(星期一)下午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