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涛
“我当初给你书稿,只是留作纪念;通信往来是私人之间的事,你为什么要把它们公开?”前天,102岁高龄的杨绛在得知他们一家三口的百余私人信札行将上拍后,罕见地对外界回应,“这件事情非常不妥,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请给我一个答复。”杨绛口中的那个“你”也是这批信件的唯一收件人,香港原《广角镜》杂志社总编辑李国强。
争执缘起于4天前的一则拍卖启事。北京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宣布,一批总量110件的钱钟书及其家眷杨绛、钱瑗的书信及手稿,将于下月中旬在京上拍。此事经报道公开后,杨绛明确表示,这些通信往来是私人之间的事情,不应公开。但截至本报发稿时止,这场拍卖并未因此被取消。
拍卖公司:提前一天开拍
“因为是一个中介服务机构,到底拍还是不拍我们都得听委托人的意见,目前对方并没有改变意愿。”昨天,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胡兰杰这样介绍事情的进展。尽管外界已经起了波澜,但作为拍卖公司,中贸圣佳方面并未透露过多信息。
很多人都非常关心,究竟是谁在委托拍卖这批信件和手稿。对此胡兰杰表示,对委托人的信息保密是行规,不能对外界透露。但她提供了一个信息,中贸圣佳为了征集这批作品,前后用了三到五年时间。另外,在面对杨绛的一番指责时,李国强曾答复说:“这件事情不是我做的,是我朋友做的。”这一细节让委托人露出些许端倪。
按照原计划,拍卖公司本打算于6月初举办一次相关的研讨会,但目前研讨会的时间和地点都未确定。胡兰杰表示,这并非是受到此次风波的影响,而是因为该公司还在筹备另一个规模更大的拍卖项目,一时腾不出精力。另外,原定于6月22日举行的这次钱氏信件和书稿拍卖活动,也将提前至21日举行。而胡兰杰的解释是:“因为举行拍卖活动的酒店档期有了新调整,公司觉得没必要再多租一天场地。”
专家:书信有学术价值
早在几天前,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季进就收到了由拍卖公司寄来的信件影印件。“当年他和海外的交往,以及对具体人和事的评价,在这批信件中都有体现,而且由于是私人性信件,这些观点可能更加可信。”季进说,作为研究者来讲,他当然乐于见到这批书信成为学术公器,为更多学者所用。“由于属于聊天性质,信中有一些点到即止的话,对研究者会很有用。”
至于这批信件公开后,是否会影响到钱钟书和杨绛等人的声誉,季进连称“不会”。“不少人都熟悉他的风格,臧否人物非常坦率,看问题也非常尖锐,不会因为这批信件有所改变。”他说,即便是最容易引发争议的点评具体人和事,在信件中所占比例非常少,不会构成负面影响,“倒是他这种半文半白的写作习惯,以及全部用毛笔写成,让它们成为非常好的书法作品。”
律师:隐私权不应受侵害
引发争议的这一批信件,究竟能不能进行拍卖?对此,法律界人士也提出了看法。
北京锋锐律师事务所律师邢万兵注意到,在已经曝光的信件中,钱钟书已经声明,不想对外界表露自己对他人的看法。对此,他分析说,此次上拍的信件不仅仅是作为载体的信纸,也包括上面承载的信息,公开这些信息不应侵犯写信人的隐私权,要考虑对方的心理承受。
至于这批信件是否能够公开,邢万兵认为,关键在于有无侵犯到对方的隐私权。“如果对人身尊严造成伤害,就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考虑到杨绛是在完全不知情的前提下,让私人信件公之于众的,邢万兵表示,“我一定支持她维护自身权益。”
此外,还有人认为,钱钟书的作品尚在版权保护的期限范围内,此次拍卖有侵犯其著作权的嫌疑。对此,律师曹玉芳的看法是,由于拍卖只是物权的转移,并不牵涉版权变更,因此不会违反著作权。不过,她也指出,由于收件人拥有信件的所有权,因此拿私人信件拍卖只能认定是对情感、伦理构成挑战,这种做法“可做但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