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当地时间6月19日,于法国一家名为“Thierry De Maigret”的拍卖中,一件标明为唐代张萱《唐后行从图》从1500欧元起拍,最终的成交价达到了375万欧元,价格飙升了3000倍。
张萱的《唐后行从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可谓占有一席之地,但出现在一家不知名的拍卖行,还能够受到如此追捧,却出乎市场的预料。
近年来,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海外回流”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特的门类。但是纽约、伦敦和巴黎的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会上,已经都是华人的身影,想要捡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一些小型拍卖行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主要是由于这两年在内地拍卖市场拍出天价的艺术品,最初流出的时候,几乎都是在海外不知名的拍卖行中,像2011年在北京保利拍出1.61亿元的清乾隆白玉御题诗“太上皇帝”圆玺,最初是在2006年法国第戎拍卖行,当时成交金额为100.8万欧元。
因为越来越多的藏家开始到海外的小型拍卖行去“捡漏”,许多拍卖行往往借着中国艺术品拍卖的幌子,推出一些仿冒艺术品。上世纪70年代,国家创收外汇,曾经委托一些玉器雕刻厂制作了一批仿古玉器,由于用的材质非常好,像羊脂白玉等,因此现在往往被藏家当成真品买回来。在众多的赝品中,除近年国人以“埋地雷”形式输出外,多为晚清民国老仿以及中国当年出口创汇之“建国瓷”,其中一些已经具有可藏性。
“捡漏”而不“漏捡”,既是收藏者一生中最大的追求、最难能可贵的享受,也是收藏者最大的敌人、最需要克服的顽疾。但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碰到的运气,因此,如何对待捡漏,如何克服捡漏心理对自己造成的某些障碍,是一个藏家是否成熟的标志。要学会理性收藏,凭着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去“捡漏”,否则,很有可能给自己带来经济、心理的双重创伤。(据《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