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手迹的小众大热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孙冰
多年前就有人“笑话”莫言,怎么还在用笔和纸写作?莫言几次学习使用电脑,但总是“感觉不对”,最终还是放弃了。“现在事实证明我是对的,因为手稿可以卖钱,据说还很贵。”他说。
虽然是句玩笑话,但莫言真的是对的。本来相对小众的手稿、信札、签名等名人手迹已经成为近几年拍卖市场上的大热门,不仅拍品日渐丰富,而且价格也在一路飙升。
鲁迅手迹 一字三万金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嘉德秋拍中,鲁迅在1934年6月8日致陶亢德的一纸手书信函以655.5万元的天价成交(这件作品的估价为180万~220万),成交价是估价的3倍。陶亢德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出版人,先后任《生活》周刊编辑、《论语》杂志主编、《人世间》编辑。“鲁迅致陶亢德信札”共220余字,在信中鲁迅讨论了关于学习日语的一些建议和看法。字数不多却价值不菲,观者不禁惊呼:一字三万金!
名人手迹种类丰富,包括信札、手稿、笔记、签名等等,这些“文字”之所以会如此珍贵并被藏家所追逐,一般会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具有很高学术价值。鲁迅这封书信就是一例。鲁迅先生曾留学日本,精通日语、德语,粗通俄语、英语,这篇关于学习日语的短文对后学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甚而可看作是一篇关于语言学习的经典文献。
二是具有历史纪念意义。历史本身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历史的印记、见证、影像往往呈现出极高的价格。诺贝尔奖获得者、被称为“DNA之父”的英国生物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在1953年3月19日给自己的儿子写了一封信,在这封家信中,克里克在早于研究人员正式公开DNA结构数周,提前向儿子透露了DNA双螺旋结构及其含义。这封“报喜信”,在今年4月纽约赫里蒂奇拍卖行的一场拍卖会上,拍出了600多万美元的天价,而他因DNA研究最终获得的诺贝尔奖章才拍得227万美元。
名人手迹成为拍场新宠
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名人手迹其实早就开始被拍卖。哥伦布描写发现美洲大陆的信,1991年在伦敦佳士得拍出了44万美元;英国首相丘吉尔的7封情书,1994年在伦敦佳士得拍出7.68万英镑;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辞职信,1995年在伦敦苏富比[微博]以8.28万美元成交;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原稿,2003年5月22日在伦敦苏富比拍出213.36万英镑;美国作家马里奥·普佐邀请影星马龙·白兰度出演《教父》角色的亲笔信(其实只是一张便条),2005年6月30日在纽约佳士得以13.2万美元成交……
近10年来,在大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忽冷忽热之下,名人信札的价格却一路飙升。据统计,最近5年,名人手迹的成交价以每年至少30%的涨幅一路攀升。而近两年,在国内艺术品市场上,名人手迹渐渐成为拍卖场的宠儿,行情一路走高,不少拍卖公司都开始为此设立专场。比如西泠拍卖就在今年秋拍中,推出了近现代名人手迹专场拍卖,汇集了30多位19至20世纪国外文史哲大师及政治领袖、科学家的手迹,一批诺奖得主的手迹也被挖掘出来,这也是国内拍场首次规模性推出外国名人手迹藏品。
专家表示,名人手稿、信札函件的文献价值受到市场的充分重视,其实也是史学研究与艺术品收藏良性互动的体现。
粉丝的力量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和购买中国书画、古玩杂项不同,藏家购买名人手迹往往是出于喜好和兴趣,比如有些藏家对某位名人或某段历史有着特殊的浓厚情结,因此愿意将其买下收藏。
此次在西泠秋拍中出现的名人手迹,有狄更斯、哈代、柯南道尔、雨果、左拉、大仲马、小仲马等重磅级作家的亲笔信;也有罗斯福、丘吉尔等政治大腕的亲笔信;有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书信,也有好莱坞影星及音乐家签名照,如奥黛丽·赫本、伊丽莎白·泰勒、英格丽·褒曼……许多藏家都因为是这些名人或者作品的“粉丝”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名人手迹火热的另一个原因是其价格一般不会太高,在大众的承受范围之内,而且名人手迹板块尚处于上升阶段,拥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在西方尤其是欧洲,名人手稿作为一种价值特殊的文献,不仅拥有数量众多的收藏者,也拥有一整套较为成熟的收藏机制,例如举世闻名的爱因斯坦手稿,几乎每一个公式和符号都很好地保存了下来,后人可以从手稿中追溯其天才的智慧和思考的过程。相比之下,国内的名人手迹收藏还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
从目前来看,国内名人手迹中最强势的板块还是信札,特别是晚清民国时期的名人信札。一方面,古人的信札存世极少,很难收藏;另一方面,晚清民国时期文学艺术思想界人才辈出,他们都有深厚学养,书法水准也非常高,其信札也是对那个时代历史的一种佐证。比如鲁迅、胡适、郁达夫、梁启超、郭沫若等人的信札价格,已远超同时期书法大家的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