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俊杰 南京报道
“究竟怎样的新才能算新?”当曾琼把这个问题抛给张晓刚[微博]、何多苓、毛焰等著名艺术家的时候,有人引用了诗人布罗茨基的一句诗来回答:“是为那些从未发生过的事造一座纪念碑。”
2012年第三届新星星艺术节12月在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揭幕,在这个被坊间称为“最公平”的艺术评奖中,有全国近千位艺术家报名参加,在采用“海选”加“终极PK”的方式后,由向京、田霏宇[微博]、何多苓、毛焰、张晓刚、顾铮、王小慧组成的终审评委团讨论,五大奖项终于各归其主。
来自中国美院的王海龙以及中央美院的伍伟共同摘得今年的艺术场大奖,句晓龙、汪一、李俊、郑驰分获新人奖。“嘎呐湾金棕榈最受公众欢迎奖”由来自哈尔滨的张梦阳获得。
“用艺术本体的标准寻找真正的新人,是我们设立这个新星星艺术节大奖的初衷。” 新星星艺术节主办方艺术场董事长曾琼介绍说。
艺术节推动新艺术家的成长
曾琼是上海的一位文艺女青年,曾担任某国际化妆品牌在中国的高管,对于艺术一直保有热情。当她看到艺术市场被越来越多复制品、流水线作业的产业链条所操纵的时候,她诞生了一个理想主义的想法:做一个真正的关于艺术标准的评奖,以鼓励新人。从2010年第一届新星星艺术节举办开始,这个另类的艺术奖就开始吸引了艺术圈的许多人。
区别于以往各种艺术类评奖,它没体制内的眷顾和大量的商业赞助。在评选方式上,在全国进行作品和年轻艺术家的海选,最终由知名艺术家来进行评定各类大奖归属。这种海选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方式,但同时,又带有那么一点革命性。
在这种不带任何参考性的情况下,各路评委单单根据艺术作品的审美、技术、所代表的潮流进行自己的考核判断。而评委们也深信,他们选择的艺术家是具有未来性的,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这种伯乐惜马的友好氛围中,青年艺术家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通过各种人脉才能挤进展览、画廊甚至是市场。
“新是个特别不容易的事情,尤其在这个年代里,通过这个奖项可以推动年轻艺术家对于创新的坚持。”曾琼说道。
艺术家毛焰作为本届艺术节的终审评委之一,“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对年轻艺术家的推动,让他们知道,一个好的艺术家,不管你情愿还是不情愿,你本身就是一个趋势。所以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在未来某个时段,确立自己的价值和方向,非常有必要。”他说。
年轻的新面孔依旧是这场评选的主角,当坐在轮椅上的郑驰上场领取新人奖时,全场观众为之感动,据何多苓介绍,她所参展的三幅作品均创作于高位截瘫之后;王海龙因直白的表达被评委们戏称为艺术家里的“吴莫愁”;另一位获得全场大奖的伍伟则在台上特别感谢了张晓刚,正因为他独具慧眼的判断将自己的作品从濒于淘汰的边缘“打捞”了回来。
年轻艺术家对模仿有依赖
从最终入围的百位年轻艺术家作品来看,地域化的特色差别明显,以四川美院为首的“西南赛区”油画出众,而以中国美院影响的“华东赛区”新媒体艺术家比例大。但雕塑作品在整个送评作品中比例偏低。
不过,对于这些年轻艺术家来说,模仿的痕迹十分严重。有的人从观念上模仿欧美的流行艺术家风格,譬如里希特;有的人从题材上直接照搬国内知名艺术家的作品,毛焰、张晓刚都曾在入围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模仿市场上成功的艺术家,成为现在年轻艺术家的一种潮流,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个性在其中,譬如不是那么追求公共性的题材,而是趋向于内心独白式的描述。我相信这只是他们的一个阶段,在未来,肯定有成功的艺术家,诞生在他们其中。”毛焰说道。
曾琼觉得,模仿并不完全是坏事,“模仿是一个时代与国家的问题,在整个知识理论和思考都不够的快消费时代,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没有办法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模仿就成了这一代年轻人的普遍做法。更何况各种‘山寨’文化在中国错综盘起。”
最让所有人感觉遗憾的是,在新星星艺术节举办了三届时间内,那种能让所有人眼前一亮的“新”,至今还没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