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童曙泉)市社科院围绕“五个之都”建设及“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专题调研显示,文化馆、档案馆、基层图书馆和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场所,年均光顾率不超过5次的受众比例均超过了90%;超过一半的市民一年中从来不去这几类文化场所,资源闲置状况严重。
市社科院近日发布《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惠民工程建设》,对全市2209名市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参与度和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本市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但部分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活动、文化惠民项目利用率和参与度较低,设施、资金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投入收效比亟待提高。
研究人员认为,本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质量形态存在低层次与单一化现象,品质需要继续提升。同时,本市现有文化设施存在不足,位置布局不合理。如已经发展了10余年、拥有几十万人口的天通苑,目前只有几个藏书万余册的微型图书馆和图书室。
据市社科院的调查显示,社会公众对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状况和应用程度不高。其中,针对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和陈列馆的调查数据显示,24.4%的受访者一年中从未去过这5类场所,61.6%的人平均每年去1到5次。
市民对文化馆的年均光顾次数更低,93.7%的人平均每年到馆5次以下,其中,58.6%没去过文化馆,35.1%的人每年到馆次数为1到5次。此外,档案馆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中对市民的吸引力最低,85.3%的市民一年内没有去过档案馆。除公务员外,大部分人对档案馆所知甚少,觉得和自己没有关系。
社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方面,同样存在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调查显示64.2%的人一年中从未去过社区阅览室、农家书屋、基层文化站、文化活动室等。调查报告分析认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吸引力不足的原因,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内容不够充实。
针对公众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62.9%和56.9%的人对基层文化场所和文化馆的情况不清楚;而对这两类文化场所的服务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市民,分别只有34.2%和40.8%。
此外,与公共文化设施相比,公众对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比例更低。超过50%的受访者从没参与过免费的文艺演出、文化艺术展览、博览会等活动。这显示了公共文化活动在融入公众和基层、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方面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