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皇迹山的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开闽三王之一的王审邽陵墓保护区再现盗洞。前日,守墓人王定克发现,园区东侧盗墓者挖出了一条8米来深的盗洞。昨日经文物专家查看,所幸盗洞并未触及墓室,文物暂无损失。
□早报记者 陈彦琳 王盼琛 文/图
现场:盗洞深达8米多 盗墓工具留洞中
昨天上午,在守墓人王定克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盗墓者挖出的盗洞洞口。
在陵墓东侧炮池旁的林地,掀开枯草堆和交错的枯枝,一个宽约1.2米、深近1米的圆洞露了出来。圆洞大部分已被土石堵住,靠近里侧有一个40厘米宽的洞口通向地底。王定克带着手电筒爬进洞穴查看,他还带出盗墓者遗留的挖洞工具,一个簸箕、一把铁锹和两个类似挖土所用的铲片。
随后记者也跟着王定克进入盗洞,狭窄的洞口仅容较为瘦小的人侧身进入。钻进盗洞后,躬身可向前挪行,人在盗洞内呼吸十分困难。盗洞里土层湿软,红土渣不停往人身上落。前行到盗洞中段,盗墓者还凿出了一级阶梯。
用卷尺测量,盗洞长约8米深,宽约90厘米,高约1.2米。触碰盗洞尽头的土层,相比外侧十分坚硬。王定克说:“这个盗洞还没凿到最坚硬的黑砖部分,还好还没有凿到墓室。”
发现:隐蔽盗洞藏密林 杂草枯死洞口现
前天上午9点多,王定克来给新种的榕树浇水,偶然间发现这个盗洞。“之前杂草长得太旺盛了,洞口被封住,根本没注意到这边。”王定克说,发现盗洞后,他立即向泉州开闽三王文物保护管理处报告。
“应该不是一次性挖成的,东西都还放在里面。”王定克细细观察盗墓人留下的工具,两个类似挖土所用的铲片引起了老人的注意。“这种工具顶端凿土部分是尖的,比较少见。”要挖成8米深的盗洞,需倾倒十几立方的土,但王定克在四周找了又找,也没发现这些土壤。
泉州开闽三王文物保护管理处相关负责人王人墨介绍,为了加强对园区的保护,2010年7月,山下通往陵园的路就用铁链封住了,车子不能开上山,盗墓人作案可能在这之前。
宗亲:墓顶曾被挖两洞 估计是同一批人作案
68岁的守墓人王定克在此守墓已近七年,他就居住在陵园下的祠堂里。怕遭偷盗,老人每天24小时不定时在陵园保护区内巡查,管理处的宗亲志愿者隔三差五也会上山查看。每周还有值班人员,逢节假日就会增派人手,但盗墓人仍防不胜防。
这已经不是王审邽陵墓第一次被挖,这个盗洞是陵墓发现的第三个盗洞。三四年前,王审邽墓墓顶曾被盗墓者挖了两个探测洞,所幸被及时发现。“那两个洞只有手掌大小,是他们用来探测的。”王定克指着已经用土石修复的地方说,“一个挖到1.2米深碰到了石头,又挖了一个2米深的洞。”
王定克和王氏宗亲们猜测,这次发现的盗洞,盗墓人可能与之前的是同一批人。“上次他们挖洞探测的时候,可能同时就在这边挖洞,后来被我们发现了,就没有继续挖。”宗亲王明为说,“这么大的盗洞,至少也要两个人才能挖成。”
专家:
盗洞形成三四年 暂无文物损失
接到消息后,昨天下午,泉州市文物局副局长出宝阳和丰泽区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也赶到王审邽陵墓查看。根据盗洞洞口的土层断面和苔藓类植被生长情况,出宝阳初步判断盗洞形成时间应该已有三四年时间。
“泉州地区多红土,红土比较难挖,这样大的盗洞,每天不停歇需要半个月以上才能挖成。盗墓人只能晚上工作,估计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挖成这个盗洞。”出宝阳说道,“盗墓人一般都是从墓室的侧面找寻隐蔽的地方挖掘盗洞,为了避免被人发现,盗墓人往往将土运往远离陵墓的地方倾倒。”
根据专家们的查看,盗洞并未危及墓室,目前应该暂无文物损失,陵园总体保存完好。“王审邽墓算是三王墓室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但是按照闽南的殡葬习俗,墓室中不会有什么贵重的随葬品。”
接下来文物部门将封堵盗洞,加强对陵园保护区的巡查和保护。丰泽区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管理处一旦有异常现象,或者发现可疑人员进出园区,应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做好园区的保护工作。
■相关链接
唐末,王审邽与兄弟王潮、王审知率义军入闽,任泉州刺史十二年,敕封司徒、开国伯、开国侯,史称泉州“开闽三王”。
王审邽墓始建于唐,唐天佑二年(905年)葬。王审邽墓是泉州市保存比较完好的唐代马鞍形砖石结构的大型墓葬,对研究唐末、五代社会、经济、文化及墓葬规制等都有很重要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