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中国目前存世的古籍超过5000万册,而全国仅有几百人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发展民间古籍修复机构的呼声愈喊愈烈。但发展民间古籍修复机构面临人才培养难、市场小众以及盈利困难等现实问题。
修书人地位低
薪水低实践少
“早晨的雾霭笼罩着乌镇, 镇上的图书馆里珍藏着大量古籍,文的工作就是整理修缮这些古书。文是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即自愿回到乌镇整理古籍……”这是电视剧《似水年华》中古籍修复工作者的完美工作状态。然而在现实中,古籍修复却面临“低学历、高门槛”的尴尬境地。据统计,全国虽有50多家院校设立了古籍修复相关方向的专业,但大部分为中专和高职院校。
华宝斋富翰文化有限公司生产部总经理助理李峰告诉记者,华宝斋旗下从事古籍修复的人员大部分是从图书馆开设的古籍培训班招募而来,“我想很多修书人都不敢把自己称为人才吧,这一行知识文化程度要求不高,所以社会地位相对比较低”。同样“低”的还有古籍修书人的薪水。从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彭道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作为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里“古书医生”一员,他每个月拿到的薪水不到2000元。
人才匮乏是整个古籍修复行业多年来的痼疾,而对于民间的古籍修复机构来说,培养人才还面临一个很大的难题——实践机会少。图书馆以及以中国书店为代表的国营企业采用的都是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现在有很多学习班就十天二十天,主要是从理论上讲解,修书是继承了传统工艺的熟练工种,需要动手去做,如果不实际锻炼,那么从学习班毕业的人还是难以从事这个行业的。”中国书店总经理于华刚如是说。
古籍总数大
需修数目少
据报道,2012年最新统计全国各公藏机构收藏古籍量超过5000万册。
对此于华刚表示,“不是每本古籍都是要修的。如果修复一本残破污损的古籍,需要针对其破损状况制定相应的修复计划,可以把它拆成散页,拿水冲干净再进行补洞、钉皮、溜口等工序。而有一些书,如果贸然进行修补,水一冲就成了一堆纸浆。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珍稀古籍还是以原貌收藏为上策”。
于华刚担心,一些不了解古籍修复的古籍管理负责人贸然大规模开展古籍修复,而对古籍造成了更严重的损毁。于华刚表示,“一本古书该修不该修需要根据版本学、目录学、知识判别,要对这本书的文献价值、历史价值、市场价值多方考量之后再做决定。图书馆在做出修复计划时,应该咨询多方专家意见。哪些书需要修,哪些书应该不作拆改,加皮保存。如果收藏机构和藏家对这个不了解,大刀阔斧都修了,那很多书就白白糟践了”。
修复机构
盈利前景渺茫
正是因为不是所有古旧书都适宜拿出来修复,且绝大部分的古籍都是馆藏,民间流传的古籍数量很少,而愿意冒风险把购得的古籍拿出来修的藏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留给古籍修复机构的盈利空间其实非常狭小。
中国书店是古籍修复领域的大品牌。然而,中国书店在古籍修复领域也没有实现盈利。于华刚介绍:“我们即使是承担图书馆古籍修复的大项目之后,也连人工成本都难以维持。我们是用其他部门的经济收入来维持这个行业。之所以不撤这个古籍修复组,是为了守护传统正宗的古籍修复技艺。”
进入古籍修复领域六年的南京某古书修缮中心负责人李先生在谈到盈利时向北京商报记者大吐苦水:“六年来,我的修复中心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我最初是出于对古籍的喜爱才进入这行的,现在连我都不想干了,我计划短期内把公司撤掉,这个市场容不了那么多人来做这种事。”
北京商报记者 肖湘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