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3月20日文章,原题:中国兴起博物馆建筑热潮在经济乌云笼罩下,美国的博物馆建设速度已极其缓慢。在暴风雨更猛烈的欧洲,久负盛名的公立博物馆正四处讨钱。相比之下,在中国,财政阳光照耀。无论大小或公立民营,各种博物馆在如火如荼地开张。仅2011年就冒出390家新馆,且数量还在持续增加。中国正以超现实规模开办博物馆。
中国许多博物馆具有多重用途,融历史、民族、科学、艺术和娱乐于一身,专注于艺术的博物馆则是相对较新的概念。直到最近,中国的当代艺术博物馆还都属民营,是企业实体或收藏家的炫耀场所。中国官方曾迟迟未能意识到本国艺术国际声望的重要性,一旦意识到,就显得相当大胆前卫。去年开馆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首开先河,成为内地首座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与此同时,1600英里之外的沙漠绿洲敦煌也在兴建一个类似博物馆的场所。其目的并非用新艺术吸引游客,而是防止他们与古代艺术珍品尤其是佛教壁画发生破坏性接触。
尽管二者不同,但都具有中国新文化机构的典型特征:雄心勃勃。规模通常能说明问题。2011年翻修的国博是世界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去年秋天,中国对规模的偏爱再次得到验证。中华艺术宫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在同一天开放,号称中国最大的新艺术博物馆。这些仅是上海市新艺术冰山的一角,该市还有大量规模较小的博物馆,其中一些已声名鹊起。鉴于中国对新艺术的热衷并拥有庞大富豪队伍,博物馆的前景似乎不可限量。不过,盖房子和收集重要藏品不可同日而语。在缺乏懂行的行政监管下,如何防止公立博物馆盲从“越大越好”的路线?如何防止私人博物馆只是借助藏品增加炫耀个人实力?
敦煌项目显然有更高目标,其目的或许就是保护过去并纠正以往的错误。为保护作为艺术瑰宝和旅游目的地的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将于今年竣工并投入使用。该项目绝非中国唯一的数字化辅助保护项目。对于当代文化,无论就艺术本质还是博物馆功能,中国正提出我们几乎从未考虑过的问题。